前言(1 / 1)

家訓是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格物治學的思想在家訓中占有重大篇幅,今天我們來重讀這方麵的金句名言,來指導現在的學習仍然很有意義。

格物,意為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當時的“格物致知”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裏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認。

家訓中的治學包括讀書、練習、複習、實習,甚至包括社會實踐。這是治學的基礎,初級階段。與誌同道合者講談、研討、論辯,從而加深造詣,使學問提升到高級階段。學問有相當造詣之後,卻也沒有受到當權者的賞識和重用,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貧樂道,孜孜以求,才能達到的“君子”的境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家訓是先輩留與後人的為人處世寶典。本書從格物治學說開來,精選曆代家訓中的箴言佳句進行現代解讀。本書主要從治學的原則治學、治學的方法、治學的注意事項以及治學的態度等來進行編著, 所選取的家訓都是曆代家訓名言,如儒家的塵世代表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顏之推本人學問豐富,治學嚴謹,考據條理分明,今天來讀顏氏家訓的勉學篇受益匪淺;如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康熙身為帝王,日理萬機之餘有誌於學,對古今中外的學問都懷著探究之心,終是學貫中西,康熙的皇子皇孫即使一事無成也很少有不學無術的白丁,所以我們來看康熙的治學思想指導學習。比如曾國藩家書中教育弟弟們讀書的片段,很有啟發性,也選入本書,算作家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