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誌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劄,筆則纔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從古以來的賢王聖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呢!這類事情可以說遍布經籍史書,我也不能一一列舉,就拿近代重要的事例,來啟發提醒你們。一般來說士大夫的子弟,幾歲以上,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也起碼讀了《詩經》和《論語》。到了加冠成婚年紀,這個時候體質和性情已經有些定型了,憑著天賦聰慧,應該加倍教訓誘導。有誌向的,就能因此磨煉,成就士族的事業;沒有成就功業誌向的,從此怠惰,就成為庸人。人生在世,應當有自己的專長和職業,農民就應該討論耕稼,商人就應該討論生意,工匠就應該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就應該考慮改進技術,練武的人就應該練習騎馬射箭,做學問的就應該研究議論經書。但是我常常看到士大夫反倒恥於跟農商之類有關係,羞於從事工技之類,要射箭了連鎧甲都不會穿,握筆學習隻記得自己姓名,飽食醉酒,恍惚空虛,就這樣打發日子,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有的人可以家世不錯,可以借此弄到一官半職,那就自己感到很滿足,完全忘記學習是怎麼回事了,遇到大事,說起得失,就混沌一片,像坐在雲霧之中。參加公家或私人集會宴席,需要談古賦詩時,又是沉默低頭,隻會打嗬欠神懶腰。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麼不願用幾年時間勤學,何苦一輩子長時間受到無知的愧辱呢?
家訓史話
三國時期,吳國君王孫權對大將呂蒙和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
呂蒙回答說:“平日裏我帶兵打仗,“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啊!”
孫權笑著說:“又不是讓你們鑽研經書做博士,隻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曆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
孫權接著對他們說:“整日在戰場上奔波,有很多事情讓你無法抽身,這我能理解,但總不至於連一點兒時間也沒有吧?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年輕的時候,我讀過《詩》、《書》、《左傳》,唯獨沒讀過《易》。即使讀了這麼多書,當我執政時,我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是有限,所以才又擠時間讀了《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三史,各家的兵書,讀後覺得大有收獲。”
“像你們這樣聰明年輕的將領,學習後一定會收獲更大,比我學起來恐怕還容易些,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我建議你們最好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以增長軍事計謀和了解曆史經驗。孔子曾經說過:‘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漢光武帝雖掌管兵馬軍事要務,卻能手不釋卷,整日學習。曹孟德也稱自己是老而好學的人,跟他們相比,你們應勉勵自己才對?。”
呂蒙聽了這番話後,開始刻苦讀書,堅持不懈,日積月累,他所讀的書甚至比那些專學經典的儒生們所讀的書都多。
後來,掌握全國兵權的魯肅路過呂蒙的住處時,與他一起討論軍事韜略,言談中常被呂蒙的話語所折服。魯肅不由得拍著呂蒙的後背,感慨地說道:“我一向認為老弟隻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微微一笑,說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古訓今鑒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學問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而腹內空空不思進取則是使先人蒙羞的事。
今天的社會,不學習,就會閉目塞聽;不學習,就會貽誤事業;不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年輕人在八小時的工作之外也要及時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