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讀書到二三十歲,定要見些氣象。便是著衣吃飯,也算人生一件事。每見汝吃飯忙忙碌碌,若無一絲空地。及至飯畢,卻又閑蕩,可是有意思人。
——溫璜《溫氏母訓》
白話
讀書讀到二三十歲,定要讀出個氣象來(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儀表、風度、氣質)。就算是穿衣吃飯,也是人生一件事。我看你吃飯總是忙忙碌碌,好像沒有一絲閑暇。等到吃完飯,你又到處閑蕩,(你這樣)有什麼意思呢?
家訓史話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出自北宋大詩人蘇軾的《和董傳留別》。這是蘇軾寫給朋友董傳的一首留別詩。董傳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著掩飾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這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於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於占有知識,還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清代學者梁章钜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腹有詩書”指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麵,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
董傳身處貧窮,卻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追求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顯然,蘇軾對董傳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欣賞的。
古訓今鑒
溫母教育兒子讀書人要有思想有格調有氣質,讀來就好像耳聞目睹母親在教訓兒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