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彭端淑《為學示子侄》
白話
天底下的事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隻要去做,那麼困難也變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麼容易的也就變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去學的話,困難的也變容易了;不去學的話,容易的也會變困難了。我天生資質愚笨,趕不上別人;我天生材質平庸,趕不上別人。隻要天天去學習,長久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時候,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平庸了。我天資聰明,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我反應敏捷,比平常人高出一倍,舍棄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沒什麼不同了。
家訓史話
彭端淑(約1699一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他與弟彭肇誅、彭遵泅於紫雲山下“相為師友”,同窗苦讀達六年之久。他後來的成就並不是靠先天的才氣,而主要是得力於後天的踏實勤學。彭端淑一生著述較多,可惜不少已經散佚。他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為學一首示子侄》,裏麵講到一個故事:
四川的偏遠地方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另一個一個富有。窮和尚告訴富和尚說:”我想要前往南海,你認為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前往呢 “窮和 尚說:”我隻要一個瓶,一個缽就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雇船前去,還是不能。你依靠什麼前往呢 “過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前往的事情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慚愧的神色。位於西邊的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裏遠。有錢的和尚不能前往,沒有錢的和尚卻可以到達。人們在立誌上,反而比不上四川偏遠地方的和尚嗎?
古訓今鑒
彭端淑這篇文章教育子侄,事情的難易在於是否去“為”。許多事,“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天資差隻要去付出也會成功。
外在條件的優越並不一定有助於成就事業,關鍵是去運用去行動。天資聰穎、條件優越,這固然很好,如果僅僅依靠天分而不去努力學習,那就是自毀前程,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那就是能做出成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