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理之載於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泥處,而經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圓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記載於經書典籍中的道理,有具體的所指,範圍有限,但天下的事千變萬化,頭緒紛紜複雜。因此,那些刻苦讀書的人,往往遇事拘泥於經書典籍,不知道變通;而那些閱曆豐富、老於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圓滑而沒有主見。這兩種人都帶有片麵性。我認為在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好好體察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在辦事時,又應當根據經書典籍中的道理來處理事情。隻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出現上述的兩種弊端。
家訓史話
魯國有一位老漢姓施。他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聰慧好學,一個學習文學,一個學習軍事。學成之後,施老漢覺得應該按他們的所長去幹一番事業,便讓他們去遊曆列國,自己尋找出路。
老大來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經別人引薦接見了他,經過考核,發現他博學多才,就把他留下做王子們的老師。老大學有所用,便十分專心地傳授知識。
學軍事的老二來到楚國。正巧楚國招納良將,老二便向楚王呈上了富國強兵的建議,楚王看後,覺得老二的確有軍事才能。於是留下他做了軍隊的司法將軍。就這樣,兩個兒子都得到了重用。家裏生活富裕了,親戚們也引以為豪。
施老漢的鄰居姓孟,這個孟老漢也有兩個兒子,一個喜歡文學,一個喜歡軍事。見施家兩個兒子相繼加官進爵,十分羨慕,便也給他自己的兩個兒子打點行裝,讓兩個兒子出外遊曆列國。
孟老漢的大兒子先來到秦國,見到秦國的國王,便大談仁愛慈善,不成想秦王最反感聽這一套說教,況且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與孟家老大講的一點不符,秦王大喝道:“如今諸侯之間你爭我鬥,瓜分地盤,我現在迫切需要增強軍隊戰鬥力,你卻喋喋不休讓我慈悲治國,這不是叫我自取滅亡嗎?”說罷,召來武士,不容分說,將老大處以宮刑,趕出了秦國。
老二去了衛國。他是學軍事的,見到衛國國君就滔滔不絕地講起加強軍備的重要性。不料,衛國國君剛聽了一會,便不耐煩起來,說:“你講這一套是在坑害我的國家,我的國家是個小國,無力對抗兵力強盛的大國,隻能對他們小心侍奉,求得他們的好感,怎能拿軍事去對抗大國呢?如果聽了你的意見,大國就會興師問罪,我的國家必定遭殃。”於是,他下令砍去老二的雙腳,因為他怕健全的老二到大國遊說,鼓動大國加強軍事力量,會對他的國家造成更大的威脅。
孟家兩兄弟曆盡萬苦回到魯國的家中,倆兄弟抱頭痛哭後,一致埋怨鄰居施家,他倆一同去了施家,不分青紅皂白,就斥責施老漢一頓。施老漢待孟家兩個兒子稍平靜下來之後,慢慢地對他們說:“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蠻幹,應看準時機。你們倆雖然同我的兩個兒子有一樣的專長,但應用的效果卻不同。天下的道理並不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天下的事情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具體情況要做具體分析,同樣的知識,用到另一個環境就未必有效。以前沒用過的知識,也並不是以後就不能用。因此,處理問題,不能照抄照搬,怎麼能奏效呢?事情的成功與否,應該動腦筋、抓時機。”
施老漢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錯處在沒有分清具體的實際情況,給需要軍事的國家講文學,需要文學的國家講軍事,正是違背了實際需要。即使擁有孔丘那樣淵博的知識,掌握呂尚一般的計謀,也會陷入窮途末路。”
施老漢一番話讓孟家人毛塞頓開。他們十分後悔在遊說各國之前,沒有弄清各國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分析。
古訓今鑒
古人於讀書治學之道的論述,有很多正可謂是金玉良言。讀書應明白精髓所在,學以致用,假如學問跟實踐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是徒具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