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以經史為要,開卷即有益於身(1 / 1)

原文

古聖人所道之言即經,所行之事即史。開卷即有益於身。爾等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夫吟詩作賦,雖文人之事,然熟讀經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學斷不可令看。之事,皆敷演而成,無實在之處,令人觀之,或信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者譬喻、指點之本心哉!是皆訓子之道,爾等其切記之。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古代的聖賢,他們說的話就是經典,他們做的事就是曆史。這就是開卷有益的道理。你們平常誦經讀書以及教導子弟,隻應該以經史作為主要內容。吟詩作賦,雖說是文人學士的事情,但你們平時隻要熟讀經史,自然也能慢慢做得到的。童年接受教育期間,斷然不能讓他們讀之類的書籍。裏的事情,大都是作者誇張、引申而成的,缺少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讓兒童讀了這些書,信以為真的話,尤其是那些不成才、不正派的子弟,會照著上的人物去行事。他們哪裏能知道的作者運用譬喻、指點手法的真正目的呢!這些都是教導子弟的重要道理,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家訓史話

《澠水燕談錄》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禦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隻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禦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隻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古訓今鑒

“讀史可以明智”,康熙告誡子孫,經、史是儒家的重要典籍,惟有認真讀經、讀史,吸取先聖先賢的思想品德,知道社會興亡的原因,才能懂得治國安邦之道。至於對的貶斥,則因為在之類的書籍中多有非正統的思想,康熙作為皇帝,隻有超越封建專治思想的範疇,才能認識到這一點。

凡是讀書,必定是有點益處的,今天海量的出版物讓我們讀書的選擇範圍更大了,當然不再隻是經與史,雜學隻要讀進去,也是會增長學問的。但是針對對於沒有分辨能力,而且模仿欲望有很強的兒童,圖書應該有詳盡的分級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