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係明時多讀書人。其教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及至十七八,更篤於學。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誦讀;日暮理事稍暇,複講論琢磨。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朕少年好學如此,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張、林二內侍俱及見明時善於書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書法有異於尋常人者,以此。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我八歲登上皇位的時候,就懂得努力學習。當時教我識字讀書的,有姓張、姓林的二位內侍,他們都是明代讀書很多的人。他們教學的主要內容隻以經典書籍為主,至於詩文,就列在經典著作的後麵了。到了十七八歲,我更加篤誌於學習。每天未理政務之前,五更就起床誦讀;天晚了政務之事稍有閑暇,又與人探尋、切蹉學問。由於我過度勞累,咳出來的痰中帶著血絲,即便如此,我的學習也從沒有鬆懈過。我在少年時代就是這樣好學苦讀,而且還特別喜歡書法。當時有位名叫沈荃的翰林,他學的是明代畫家董其昌的書法字體,曾教過我書法。張、林二位內侍,當年同明代擅長書法的人有交往,也經常指點我。所以我的書法和一般學書法者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此。
家訓史話
康熙皇帝出生於帝王之家,按理來說,教育應受到重視。但是,與一般人想像相反,由於他在童年時期不受父親順治皇帝喜愛,即位之後,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後又從固有的民族偏見出發,“甚厭漢語”,幾個輔政大臣也把開發康熙皇帝智力視為對自己權力的威脅,因而,很長一段時間裏,不但無人為他聘請名儒教授漢文,甚至也沒有正式的師傅為他教授滿語。這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宮女、宦官便成了他的最初的啟蒙塾師。其中,為他教授滿文的,是一位名叫蘇麻喇姑的宮女;教他漢文的,則是姓張和姓林的兩個太監。張、林二太監原來都是讀書士人,明朝末年,自幼入宮,成為宦官。在他們的輔導下,至康熙八年時,康熙皇帝學完了“四書”。這些成就,對於注重子孫早期教育的漢人官宦來說,固然不值一提,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能將康熙皇帝培養到如此水平,對於教者和學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成績。由於張、林二人原是讀書人,明朝末年,又親身在宮中供役多年,熟諳掌故,因而在教讀康熙皇帝漢文書籍之暇,還給他介紹了許多明末宮廷軼聞逸事。這些故事,內容真實,情節生動,極便於年幼的康熙皇帝理解和接受。
也許正是這樣靈活生動的教育方式,激發了年幼的康熙皇帝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如饑似渴地讀書,向人求教,希望從書中和年長者口中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新鮮事。
康熙十年四月,開始日講,請了不少通熟儒家經典和曆史典籍的翰林官員充任講官。此後不久,他又先後選拔一些翰林入值南書房,輔導自己讀書寫字。至此,康熙皇帝才算有了自己的正式教讀師傅,學習環境和條件都大為改善。這些官員與康熙皇帝誼屬君臣,情同師友,他們的思想風貌、興趣愛好、教養對康熙皇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學習傳統治國理論並提高自己文化素養的同時,出於治理國務的需要,康熙皇帝也十分熱愛自然科學。當時,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已在世界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為了在華傳教方便,許多西方國家也先後派遣兼有專技的傳教士來華。這樣,為了學習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康熙皇帝便成了第一個配備外籍教師的中國帝王。
古訓今鑒
勤奮是古今中外成功者都具備的特質,想要獲得多麼大的成就,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學問的事也不可閉門造車,與人切磋,向行家請教,才能大大的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