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讀古人書,當審其大義(1 / 1)

原文

讀古人書,當審其大義之所在,所謂一以貫之也。若其字句之間,即古人亦互有異同,不必指摘辯駁,以自伸一偏之說。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閱讀古代人的書籍,應該仔細研究它的主要意義在哪裏,也就是所謂的貫穿於事物之中的道理。至於書中字句之間的問題,即使是古人也各不相同,不必尋章摘句分析辯駁,特地用來證明自己的一家之言。

家訓史話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曆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嚐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讚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出息。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家所作的注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裏。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了十餘萬字。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幹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所以,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注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古訓今鑒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抓主要問題。在今天的信息社會,善於總結和識辨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