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白話
讀經有一個訣竅,就是耐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這就叫耐心。困於其中不得解時千萬不要間斷,熬過這個關卡,就可以有進益。繼續讀書仍會有困難的時候,再鑽研發奮奧過氣,自然會有亨通之時,學問精進之日。不隻是寫字,凡間萬事都有極為困難的時刻,打通這困難關節,就能成為人中好漢,不比一般人。
家訓史話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
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妄乎彼。”
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隻要做到“循序而漸進”地讀書,就會收到“意定理明,而無疏易淩躐之患”的效果。
古訓今鑒
曾國藩家書中的這句話是告訴弟弟們,讀經讀史都要有耐心,循序漸進。
清代文學家法式善有詩說“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讀書要像樹木的成長一樣,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欲速反而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