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讀書何須擇地(1 / 1)

原文

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之真不真耳!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白話

如果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可以讀書,就是曠野地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可以讀書。假如不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不是讀書的好地方,就是清淨的地方,神仙的環境,都不算是適宜讀書的好地方,何必要選擇地方來讀書呢,何必要選擇時間去學習呢,隻要問自己:自立的誌向是不是真的。

家訓史話

黃霸,字次公,西漢年間淮陽陽夏人。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是當時著名的清官,深受老百姓的擁戴。

漢宣帝初年,詔書為漢武帝立廟樂,並讓大臣們討論。討論中,老臣夏侯勝卻表示反對,他說:漢武帝雖然有開疆擴土的功勞,但他使得“天下虛耗,百姓流離”,既然“無德澤於民”,當然就不應該給他立廟樂。

黃霸當時任丞相長史,也參加了討論。他對夏侯勝的議論,很有幾分讚許,所以當場製止,事後也沒有向皇帝劾奏。結果黃霸被加上附和、縱容夏侯勝的罪名,和夏侯勝關在一起,準備處以死刑。

夏侯勝是研究《尚書》的專家,在當時很有名氣。黃霸雖然身在獄中,但覺得和這麼一位專家在一起,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好機會,便主動請教夏侯勝,請他給自家講解《尚書》。

夏侯勝覺得此時此地研究《尚書》已無意義,便婉言勸說:“你我都是犯罪做牢的人,說不定明天就會被推出去砍頭,還講《尚書》有什麼用呢?”

黃霸求知心切,笑了笑說:“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夠抓緊時間多學一點東西,在被砍頭的時候,也心情快慰呀!”

夏侯勝很是感動,於是就在獄中傳授給《尚書》。

從那以後,在三年的牢獄生活中,一個教而不厭,一個學而不倦,都沒有虛度光陰。後來被釋放出獄的時候,兩個人的學問都有了很大的長進。

古訓今鑒

毛澤東青少年時代,他常常天剛蒙蒙亮,就拿著一本書到菜市場旁邊去讀,任憑那賣菜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的爭吵聲多麼刺耳,他都堅持集中注意力讀書。

誰都希望有一個安靜幽雅的讀書環境,實際上,不受一點幹擾的環境是難以尋找的,我們常常必須在喧鬧嘈雜的情況下工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