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5.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鬼穀子·轉丸第十三》

譯文

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遵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於困於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遊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因此,遊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導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製;喜,是指任意發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遊說辭令,精通之後就要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是老謀深算可以實行。

縱橫家智慧故事

遊說的技巧就是不以自己為中心,打動對方才是重要的,一味的推銷自己的主張反而使對方產生抵抗心理,順應著對方的話,不知不覺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才是懂得語言技巧的人。

王融27歲時候,蕭賾認為他有才辯,讓他兼任主客之職,負責接待別國使臣。這一年,北魏派房景高、宋弁二人為使節來到南齊,他們見到接待自己的官員如此年輕,很感驚奇。宋弁便直接問王融多大年紀。

王融便答道:“五十之年,久逾其半。”王融此答非常巧妙,五十之年為虛,聽起來不給人稚幼之感,久逾其半為實,其中暗含了他的實際年齡。此虛實結合的回答,大大出乎北魏使臣的預料。

房景高聽說王融文才很高,他的《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為當時稱道,就說:“我們在北魏就聽說王主客的《曲水詩序》了,據說此文超過了劉宋大文學家顏延年。我們實願一見。”王融回答說:“我皇朝昌盛,君主賢明,漢武之時豈能相比,隻是我的文章粗鄙,不能與漢代的司馬相如相比。”

謙虛一番後,王融談起了正事:“我奉尊上之命,有一事相問。在你們國家的西部和北部,有廣闊的牧場,有許多優良的馬種。如今,你們給我們獻來的馬匹,號稱良驥,實際上連駑駘老馬都不如。你們與我朝信誓旦旦地講和,豈能失其信義,難道不能送來千裏騏驥嗎?”

宋弁見王融反駁犀利,便有意一轉話題,問:“王主客為什麼這樣孜孜追求千裏馬呢?”

王融說:“貴國既然有優馬、劣馬之別,我們就要尋求優等的。如果千裏馬每天都有,我們聖上就用千裏馬來拉鼓車。”宋弁笑道:“算了吧!你剛才已經表達了對千裏馬的需求,怎麼舍得用它拉鼓車呢!”

王融機智地答道:“買死馬之骨,亦以郭隗之故。”王融這句話,借用了戰國的郭隗給燕昭王講的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帶著千金去買千裏馬。他到買馬的地方,發現千裏馬已死,便花了500金把馬骨買回來。別人不解他為何花重金買死馬之骨,那人說:“死馬我都肯花錢去買,更何況活馬呢!”人們見他買馬心誠,不到一年,就有三個人將真正的千裏馬賣他。王融借這個故事,說明南齊的好馬會源源不斷而來,也隱喻著南齊的人才會源源不斷而來。末弁麵對機智的王融,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來。

§§6. 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

原文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忘。聽貴聰,辭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