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口耳目參調而應,利道而動
原文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鬼穀子·轉丸第十三》
譯文
人的嘴是關鍵,是用來找開和關增長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隻要心、眼、耳三者協調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論論主題也不會發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的地方,是那時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裏沒有能接受你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的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因為凡是言論都有複雜的背景和原因。
縱橫家智慧故事
這段話說眼耳口協調呼應,看清事物的要領,把握事物的規律,即使是說再多的話也不會出錯,再改變談話的主題也不會失去有利形勢。南齊時張融就是這樣一個人。
張融字思光,是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的父親張暢,在南朝劉宋時任彭城長吏,多次與北朝打交道,是當時有名的外交家。
張融在劉宋時也很有名氣,他才思敏捷,曾作《海賦》,文辭富麗。顧愷之見後說:“卿所著之賦實超玄虛,但遺憾的是沒有提到鹽。”張融當即補充道:“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他的風度才思深受南齊高帝蕭道成所愛,被蕭道成譽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之人。
張融不僅才思敏捷,且善於辭令,齊武帝蕭賾時,張融曾請假東出。回來後蕭賾問他住在何處,張融答:“臣陸處無屋,舟居無水。”蕭賾茫然不解,後來一問,才知道他東出這些日子,沒有居止之所,一直住在河岸上的一條小船內。
有一次,北魏派使臣李道固來到南齊,蕭賾認為張融適合接待,便派他前往。南北朝長期對峙,除軍事衝突外,派遣使節有時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鬥爭。這次李道固前來,有意在氣勢上壓南朝一頭,決定先給南朝來個下馬威。當他見到張融後,便有意問:“張融是劉宋彭城長史張暢的兒子嗎?”李道固此問充滿了挑釁味道。因為在當時很講名諱,當著一個人的麵直接呼其父的名字,是對對方極大的不敬與輕蔑。張融不是代表個人來與李道固接觸的,他是南齊朝廷的代表,所以李道固對張融的輕蔑實際是看不起南齊朝廷。
張融聽後,故意緊皺眉頭,作出很難受的樣子,半晌才說:“先父不幸,其名被夷狄知曉。”夷狄是對少數民族輕蔑的稱呼,北魏是北方少數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張融用這句話巧妙地回敬了李道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