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原文
《易》曰:“險而違者,訟。訟必有眾起。” 《老子》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獨行於三等之上。何謂三等?大無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勝,一等;賢而尚人,二等;賢而能讓,三等。緩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寬人,三等。凡此數者,皆道之奇,物之變也。三變而後得之,故人末能遠也。夫唯知道通變者,然後能處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獲聖人之譽,管叔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
——劉邵《人物誌·釋爭第十二》
譯文
《易經》曰:“遇險而有意與之對抗,因而產生爭訟。有爭訟,必然引起眾多的事隨之發生。”《老子》曰:“隻因不與知相抗爭,所以天下無人能夠與之相抗爭。”因此,君子認為爭訟不可行。因此,超越世俗而獨居最高處的人,特立獨行於三等人之上。何謂三等人?本來無功卻誇大其辭而自我炫耀,是最低等人;有功績而自恃生傲氣,是中等人;功勞很大而不矜誇獨占,是最高等人。愚昧卻爭強好勝,是最低等人;有道德修養卻自以為勝過他人,是中等人;有道德修養而且能夠真誠謙讓,是最高等人。寬以待己而嚴以律人,是最低等人;嚴以律己亦嚴以律人,是中等人;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是最高等人。總論這幾等人,都是因為道理的分化而有不同,事物的不齊而多變化。人能三變而後可漸近於道,所以人不能自遠於道。隻有能夠明於道而通於變化者,然後能漸達於道。因此,孟子反其人因不居功自傲獲得聖人之讚譽,管叔因推辭賞賜而更能得到嘉美厚重之賞賜。豈是以詭秘之謀與阿諛求容而去謀求這些?本是以純正之德、自然而然之心做人做事,然後合於道。
縱橫家智慧故事
春秋時期的趙穿就是一個能力不足又爭強好勝的紈絝子弟,看不穿敵軍的挑唆計策,以至於釀成大錯。
趙穿是春秋中期晉國大夫,趙氏旁支。晉襄公的女婿,養尊處優,驕奢蠻橫的駙馬爺,曾封於邯鄲,稱邯鄲君。
前615年冬,秦康公親自率領秦軍攻打攻占晉國羈馬。晉國反應很快,中軍元帥趙盾率領三軍六卿盡皆出征,與秦軍對峙於河曲。趙盾令晉軍駐營不出。秦康公急了,詢問從晉國流亡到秦國的士會,士會估計到:“趙盾這招一定是臾駢出的,是想我們軍隊疲敝。趙盾有一個堂弟叫趙穿,這是個紈絝子弟,對趙盾超拔臾駢為上軍佐頗有異議,如今隻要派一小股遊擊部隊去騷擾趙穿的部屬,趙穿一定會出兵來攻打我們,那時候就由不得趙盾了。”
秦康公派遣一支部隊對晉營實行騷擾,趙穿果然領兵出營追逐秦軍,沒有追上,回營後大罵軍士:“敵人來挑釁我們,你們怎麼都不去打敵人啊?”軍士們回答:“元帥下令要我們等待機會。”趙穿蠻橫的說:“我才不管什麼謀略,你們不追,我自己去。”於是年輕氣盛的趙穿帶領著一部分趙氏親兵攻秦去了。
趙盾正在商議軍事,聽到趙穿擅自攻秦的消息,擔憂弟弟的安危,心急如焚。對下屬們說:“這是趙穿的不對,我沒有管教好,趙穿攻秦以寡敵眾,倘若秦軍俘虜了趙穿,相當於俘虜了我們的一個卿大夫,那麼這場仗我們就失敗了。”趙盾迅速集結全軍,出兵接應趙穿。就這樣,本來謀劃好的計策就完全破產了。根本沒法調令部隊,失去了大好戰機。
前610年,才派遣趙穿、公婿池去鄭國為人質,作為對趙穿的處罰。不久,晉成公設置異姓公族,用卿士們的子弟來擔當。趙盾的異母弟趙括被推舉為首席公族大夫。而且趙同、趙嬰齊都得以進入朝堂,趙氏作為晉國第一大卿族的地位更加穩固了。但是惟獨沒有封趙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