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無言上車,又馳向遠方。
好多年過去了,老阿媽,您,還好嗎?
還有我那遙遠的大草原、奶疙瘩和那洋溢著深情的酸奶茶……
五、河州回族蓋碗茶
走進臨夏回族的院落,無論是建築上精巧利落的磚雕裝飾,或是整齊優美的花木,以及持重熱情的主人,都透出一股精明幹練之氣,讓人感到振奮。
在回族家裏坐客,煙酒皆無,因伊斯蘭教義禁絕這些,飲茶便是沐手落座後的第一項儀規。
穆斯林待客的飲品是有名的蓋碗茶,大家方桌四圍團團坐定,主婦會立即端上蓋碗茶來,蓋碗由三部分構成——蓋、碗和托,從外形上看組合像一座小小的塔。質地多為瓷,杯盞外或青花素描或粉彩點染,杯裏則清一色全是乳白色。
蓋碗茶的名堂很多,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還有花生、芝麻、紅棗、桂圓、核桃、柿餅、果脯等甜香佐料無不俱備的“八寶茶”,各類繁多,說道講究,令人目不暇接。
普通流行的蓋碗茶的茶料十分考究也頗複雜。先說茶吧,多用青茶,但要特殊焙炒一下,色發褐,呈團條狀;再說輔料那就更講究,桂圓要南方所產的大而圓,皮薄肉厚者,入碗時要用手壓破外皮,以入味;紅棗最好是陝北所產,色殷沉,有拇指般大小,入茶前要進行焙烤,使棗變熟,色如紫砂;枸杞要寧夏中衛所產,粒大,胭紅,上尖下圓,如同柳字的落點;茶裏還要加冰糖,冰糖要成塊、純淨、透明、結晶均勻。
一般情況下主人會在蓋碗前將各種茶料配好,端上桌後開始注水,注水後將碗蓋半開蓋在茶碗上,冰糖遇熱,發出輕微的糖裂之聲,正式飲茶的序幕就此拉開。
如果在茶館裏飲茶,更有一道風景:茶博士手挽大銅壺穿梭於桌間客人中,一邊唱諾,一邊注水,起蓋、傾壺、點水、落蓋、動作連貫自如,極富舞蹈美和節奏感,令人賞心悅目。
第一次注水後主婦會端上四時鮮果、幹鮮果品及焦黃噴香的油香和饊子,蘇東坡詩讚的“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就是指饊子這種油炸食品,飲茶、進食、談天,三事同舉,其趣無窮,其樂融融。
一會兒茶便可飲,飲時有講究,要拿碗蓋先刮茶碗上漂浮的茶料,叫刮碗子。刮分文刮和武刮,文刮斯文,不出響;武刮糾武,要出聲。分不同場合、對象各有妙用。文刮一般在莊重場合或外事活動中。武刮分工不細,其意蘊極像北歐諸國的飲茶,一飲之下,要咂嘴出聲,聲要響,以示對主人盛情和勞動的尊重。
飲茶的動作也有學問,絕不能舉碗而飲,那樣太外道。飲時,雙手並用,一般右手托住茶托底,左手刮浮茶,邊刮邊飲,頗象“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情景,富有古意,十分鄭重。不飲則放碗於座前,茶蓋可開可合,開有散熱作用,蓋則可保溫,若要添水,則將茶蓋拿下,搭在托邊上,主人自然心領神會。
蓋碗茶突出了中國飲食色、香、味三全的特色。先說色,碧湯之中,枸杞彤紅、茶條嫩綠,如同綠葉襯紅花,加之桂圓、紅棗色深,像是成熟的果實,冰糖雪膚晶瑩,如同凝脂,整個茶碗裏色彩豐富有致,極具為變化,恰似絢麗的畫幅,未飲先有三分愜意;香則自不必說,清幽若蘭,細馨沁肺;味道開始淡而清芳,隨著二水、三水之後冰糖全融,味自然綿厚、甜冽,往後,茶料乏力,自然無味,這時就該換碗子(茶料)了。
在中國諸多的茶俗、茶道中,像回族蓋碗茶這樣刻意注重並調和各種感觀美的飲茶風習,實在是不為多見,令人耳目一新,頗感別致新鮮。
假如到寧夏中衛地區,喝蓋碗茶時會添加黑白兩種芝麻,也加入涼幹的果肉,那風味則又是另一番天地。
回族特別注重飲食養生,在茶料中枸杞有治虛安神、明目祛風之功;紅棗有生精益氣,補腎養血之功;桂圓有濕熱心陽,潤肺生津之功;冰糖則有滋陰和氣、潤肺生津之功,因此久飲蓋碗茶,能養生安神,延年益壽想不虛傳。回族人口中多壽星也與飲此茶不無關係。
如果再根據四時節令,在茶中適時加入當歸(補血)、黃芪(補中氣)、葡萄幹(補腎氣)、甘草(利尿解毒)、蜂蜜(潤腸通便)、竹葉(除腎濕)、生薑(和胃氣)、黨參(補脾腸之氣)等中草藥,對自身進行有針對性的調養,那麼其保健功效更是明顯。回族蓋碗茶既沒有某些茶俗過份追求繁瑣儀式的形式感,也沒有單一牛飲的粗俗氣,真正地將飲茶變成了對人自身有益的一種修身養性、祛病延年的日常保健行為,拓寬了飲茶本身的功用,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