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實在太小,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工業技術進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便不斷產生矛盾與衝突,在尋求解決人類之間矛盾衝突的辦法時,東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為指導,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溝通、相互理解;在解決人與自衝突時則強調“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儒家這些思想在中國茶俗中有充分體現。曆史上,四川茶館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調解糾紛。某某之間產生分歧,有法律製度不夠健全的舊中國,往往通過當地有威望族長、士紳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為進行調解,這在四川收“吃茶”。調解的地點就在茶樓之中。有越的是,通過各自陳述、爭辯、最後輸理者付茶錢,如果不分輸贏,則各付一半茶錢。這種“吃茶評理”之俗延續到全國解決。
機械唯物論認為,水火不相容。但被儒家推為五經之首的《周易》認為,水火完全背離是“未濟”卦,什麼事情都辦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條件,叫“既濟”卦。茶聖陸羽根據這個理論創製的八卦煮茶風爐就運用了《易經》中三個卦象:坎、離、巽來說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因為,“坎”()在八卦中為水,巽()代表風,離()在八卦中代表火。在風爐三足間設三空,於爐內設三格,一格書“翟”(火鳥),繪“離”的卦形;一格書“坎”,繪坎卦圖樣;另一格書“彪”(風獸)給巽卦。總的意思表示風能興火,火能煮水,並在爐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中國茶道在這裏把儒家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至。
此外,儒學認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體和諧相處之中。“體用不二”,“體不高於用”,“道即在倫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運動之中,人有艱辛、也有快樂,一切順其自然,誠心誠意對待生活,不必超越時空去追求靈魂不朽,“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就是說,合於天性,合於自然,窮神達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樂,達到人生極至。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
曆代茶詩中,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這一千古絕唱有幾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對茶的詮釋。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第四節 普洱茶與原始宗教
茶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思普區是普洱茶鄉,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諾、回、瑤、傈僳、白、苗、壯、漢等十四種世居民族,千百年來,由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形成的虛幻反映等多種因素,在民間產生了各種超自然神靈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獻、養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種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能發揮獨特的作用,故本土生產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場。
思茅區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種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萬物有靈,除崇拜祖先外,還以樹木、山、水、火、風、雪等作為崇拜對象。除此之外,拉祜族還有圖騰(葫蘆)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這此祭祀活動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師(哈尼族稱“白母”或“具牟”)、畢摩(彝族稱“蘇尼”或“蘇耶”)、魔巴(拉祜族巫師之稱,大魔巴稱“安恩格”,小巫師稱“周比”)、窩朗(佤族祭司之稱,或稍“芒那客繞”)等來主持。
思普區的哈尼族認為龍神最大的保護神,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為最隆重。農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龍樹林中殺豬祭祀,並供獻酒、茶、飯、花、果等,祈求龍神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禮要獻“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係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獻二次,第一次在過年殺豬天(屬龍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豬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檳榔、草煙獻在家神下,掌家人麵對神位跪拜念咒語,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災難。家人過大年吃飯前,要用豬肉,肝及煙、酒、茶、米供祖宗,當家人念完祝祠後,將供品每樣取一點潑灑在門外。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較深的是家神,稱“朱戈”,每逢節日和喜慶日子獻祭,供奉兩代人,即家長的祖輩和父輩,獻祭物品有飯、酒、茶和鮮花。家神“朱戈”沒有偶象。隻是象征性的釘一棵小椿在家裏中柱上。切地人殺豬過年時,豬拴緊後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臥房中柱前獻祭家神“朱戈”,祈禱完後,由庭主婦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拋散在豬身上祝念“明年換個更大更胖的來”,祝語後才殺。瀾滄的哈尼族僾尼人過春節時要殺一隻雞,盛一碗飯,倒一杯茶水獻祭家神。普洱縣一帶的哈尼族布都支係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擇日在龍神樹腳下祭龍過龍巴節。祭龍時於天亮前備辦好的三碗米飯、三個染紅的熟雞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隻小公雞,趁著夜幕到石岩腳下背神,天亮後,各家各戶都要到神樹腳下獻飯。農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選擇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叫穀魂,備好一碗糯米飯,一個熟雞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幾根紅線,到自己的田邊獻祭,把酒和茶水灑在田上,把紅線拴在稻杆上,再用鐮刀把拴了線的稻杆割下,連同齋飯一起收進籮裏,點著香火叫穀魂回家。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係人農曆冬月過“米色紮”(新年)節時,要殺豬獻祭家神,殺豬前要用米、茶、酒獻給肥豬,豬肉煮熟後要拿些肝、腸、茶、酒、米和飯菜各放成兩碗,加兩雙筷子,由家長拿到臥床上獻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紮龍巴門)後的第十三天,人們要在“普麻波”(供爹龍兔神的大古樹)下舉行“爹龍兔”獻祭活動,將煮熟的豬肉、雞內在“普麻波”(龍樹)下搭起祭台,把豬、雞肉、米飯、茶、酒、染紅的雞蛋等祭品擺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領著大家祈禱神靈。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係人農曆二月初,祭頭龍的第一天,眾人集中在龍林內的龍石前麵,擺上煙酒茶和糯米飯、熟雞蛋,由龍頭念咒語祈求神靈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