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普區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獻祖先,景東蒙化支係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齋盤,盛上一碗飯,一個雞蛋,一根穿著針的紅線,一杯酒、一杯茶水、一隻豬腳在房屋周圍點名叫全家人的魂回來。
瀾滄傣族傣繃支係人相信人有魂魄護佑,人生病、體弱是丟魂落魄的原因,要請老人把魂叫回來,叫魂時用蠟燭一對,雞蛋一個、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個、糖、茶、菜各一些擺設在小篾桌上作為貢品。家屬有時做了不好的夢,夢見死者托夢之類時,就送些飯菜、茶葉、芭蕉、草煙、檳榔等到佛寺裏賧獻,請佛爺念經。
瀾滄拉祜族信仰萬物有靈,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數村寨蓋有神址,拉祜語稱“母耶”(意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處跳蘆笙舞,舞場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籮稻穀,旁邊點著蠟燭,燒著香火,擺上酒和茶水,人們邊跳邊唱邊喝。縱情歡樂,過完年後,每戶要分一點跳舞朝賀過的穀子,放到自己家的穀種上麵,以祈求寨神保佑莊稼長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曆九至十月份,相當於西曆7至8月間,要舉行迎新穀節,佤語稱“列伯耿奧”,既是節慶活動,也是宗教祭祀,它源於佤族對穀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穀節要吃“神餐”,要擺祭壇,祭壇上放置有茶葉、棉線、錢幣、米、米酒、老鼠頭、魚頭、蟋蟀、雞頭和少許的碎肉,由祭司虔誠地進行祈禱。祭司念的《新穀頌辭》中有一段禱辭是:“先稱沙為父,後稱粟為母;阿達是茶葉,阿奶是棉花。”阿達是佤語,有幾種意思:爺爺、長者、神靈。在《樹神祭神》中也有記載:“野茶先生芽,鹽婆淌口水;穀子長大了,芭蕉發新棚。”
瀾滄布朗族崇拜他們的種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領布朗族種植茶葉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悶》中有記載,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們的英雄,叭岩冷是我們的祖先,是他給我們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給我們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圍的五個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屬民的後裔,他們共同祭獻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後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遺址處作祭獻,時間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間,人們不能下地生產勞動,外寨的人也不得進寨。(普洱茶文化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