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2 / 3)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製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節 茶道之美

靜虛之美

我國茶道審美文化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即乃虛靜之美也。

追溯曆史,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對於虛靜之說,就曾經有過種種論述,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虛靜之說,本是根底於道家的審美學說。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至於就小處來說,即如我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這個虛靜之美,其“虛”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則亦不例外。這就是說,靜乃始於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虛靜之間的辯證關係之真諦,即在於此。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是因為,日本茶道文化屬於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故爾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審美的過程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並教規。這就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這證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質來說,它隻不過是一種禪道模式。他們奉行的茶道美學,則是禪味至上主義的禪道美學,始終至虔至誠地追求充滿禪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很難體悟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試想,若讓心界的全部空間充滿宗教的教義、教規,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如此境況,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可言呢。當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無可厚非的。這裏作出兩種不同性質的茶道審美文化的比較,旨在說明因兩國國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審美文化方麵亦殊有差異。正視這一點,則更有利於彼此之間開展茶道文化交流,便於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關於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對於日常品茗審美而言,並非空泛,仔細品味,有助於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獲得審美感悟。其實虛靜之說並不玄奧,隻需明白一點,即靜乃始於虛也,在內心世界的空間裏,在受到外物之苦時,在品茗審美之前,需把心靈空間的擠軋之物、堆壘之物,盡量排解開去,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以及賞鑒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這一切,不正是屬於虛靜之美的境界麼﹖

由此可知,曆代詩人兼茶人在從事詠茶的創作生活中,在茶道審美的感悟並吟詠中,自然皆離不開亦虛亦靜的精神氛圍與精神境界。尤其當心靈世界的靜氛形成之時,則更給茶道審美感悟並詠茶創作營造了最佳契機。禪有禪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審美與詠茶創作來說,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靈氣,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韻的美感,這一切皆跟所謂禪悟迥乎其異。需知,由茶悟而升華,即堪達於無窮美妙的藝術境界,甚至達於像盧仝在《七碗茶詩》中所謳歌的那般如夢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靈,如禦清風的詩性境界。這正是中國茶道及其審美文化,包括虛靜之美所達到的一種最高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