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3 / 3)

或問,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當然不是這樣。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於外界環境的寧靜,兼顧即可。隻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在啜茗中興之所至,或則朗吟,或則放歌,或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無不可。無怪蜀都一帶茶館,曆來盛行擺龍門陣,那就叫做靜中有鬧,鬧中有靜,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這可以說是虛靜之美的一種動態樣式,動態風貌罷。

空白儉約之美

世上之美,因人而異,因觀念而異。太極茶道流派藝術追求“和、儉、敬、美”,其中“空白和儉約之美”是一種獨特追求。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為美留下時機、局麵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為這背離茶道曆史和文化本質。

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幹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麵。”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隻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這個故事是不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許多完美有時不需要太複雜,簡單、樸實中,也有一種更美麗元素在召喚著人們心靈。許多完美有時不需要太過“完滿”,留下些許空白,卻能夠更美。太極茶道茶人素有“抱樸守拙”、“本真自然”理念,作為人生感悟,也會令人感慨良多。裝修房子後,地板如果多次出現擠壓拱起,這是太“美滿”了。木工講究疏密有致,粘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高明師傅,總是恰到好處留一道縫隙,這樣就能避免了擠壓和拱起。為防熱脹冷縮,每段火車鐵軌之間也總是留下些許縫隙。

留出縫隙,實際上就是留出了餘地。眾所周知,名畫家,無論入畫景物再多,也總要留出二三分空白;喝酒也一樣,酒至微醺,乃最佳境界。清人《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言“功不可立盡,官不可做盡,恩不可市盡,寇不可殺盡”,這雖多少有些封建社會官場玩弄權術、明哲保身之味,但剔除其糟粕,其“不盡”之中蘊含空白之理,還是有些借鑒意義了。

留出空白,留出餘地,這既是為官為人之道,也是為人處事準則。留出空白、留出餘地,就是要求我們茶人都去做一個豁達寬容之人。

任何人對自己所做事情結果,不必期望太高,不要認為隻有自己才是最好,好不好應由別人去評價。這樣,抱著適可而止欲望,既能使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又可在遇到不公正對待時不會感到驚異和委屈。“知止而靜”,就是寬容和豁達。豁達之人,往往是寬容之人。寬容總能得福。一個老婦人在她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了她婚姻幸福之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準備列出丈夫10條缺點,每當他犯了其中任何一項時,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她,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她回答說:“老實說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把我氣得直跳腳時,我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這是我準備原諒之10條缺點中一條而已。”說白了,寬容不就是這位老婦人婚姻幸福最大秘訣嗎?

任何人不論他多麼成功,無論他擁有多少財產,都會有遺憾,遺憾就是缺憾,就是人生幸福中些許空白。一個豁達寬容之人,自能做到知足常樂,學會順其自然,懂得“適者生存”道理。其往往更能適應自身具體情況來生活,能夠多一些滿意,少一些不滿意。

多一些滿意,少一些不滿意,有時意味著須學會忘卻。讓自己在惡意、糾紛、金錢、物欲這些領域裏,創造一些空白和儉約,保留一些空白和儉約,有時忘卻是一種福,就不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在“情緒旋渦”裏迷茫和徘徊,就會尊崇人與人之間理解、信任和團結,從而除去私心雜念,坦蕩麵對人生。一如茶之品位,質潔、素雅、鬆弛。這樣喝茶才是有福,這樣做人,才會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