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麼?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菜製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裏,勞民傷 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範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遝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 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隻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遊,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裏、範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鬥之量,劉伶更是拚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雲: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讚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幹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曆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