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2 / 3)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台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嚐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梁、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鬥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曆曆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托、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當它進入官場,與政治結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曆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請國,一借此打開外 交局麵,都城長安能成為世界大都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勞。

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後,藏民飲茶成為時尚,一此事在西藏傳為曆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為抗議榷茶製度,江南茶農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鬥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為殺手銅,欲借此“以製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磋碼。

清代,左宗棠收複新疆,趁機輸入湖茶,並作為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沉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為夏國王,並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的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