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茶具分類
一般來說,狹義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飲茶用具。廣義來說,是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
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為八類:
一是生火用具,如風爐、灰承、笤、碳撾、火筴等;
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
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等;
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夾、熟盂等;
五是鹽具,如鹺簋和揭等;六是飲茶用具,如碗和劄等;
七是清潔用具,如滌方、滓方和巾等;
八是藏陳用具,如畚、列具、都籃等。根據質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屬、竹木茶具等。
陶土茶具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由硬陶發展成釉陶,直到晉朝才較多采用瓷茶具,唐朝時瓷壺[也叫注子]、瓷碗、白瓷為主要的茶具,宋代時黑瓷、青瓷、白瓷等較為流行,茶具的製形方麵出現了茶盞[茶盅]、茶壺也有常見的蓮花瓣形發展成瓜棱形,元朝時景德鎮青花瓷最為鼎盛,聞名於世,明朝時宜興的紫砂陶土茶具又與瓷器爭齊鬥豔,名噪於世,此時的景德鎮在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創燒了“鬥彩”、“五彩”、“填彩”等馳名中外。到清朝時,陶瓷茶具的生產達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為主的局麵,朝庭內外多以瓷器為佳品。
1、金屬茶具
銅茶壺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他飲具共用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到隋唐時,金銀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貯茶錫罐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2、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一頁。
(1)青瓷茶具:以浙江生產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產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已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16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與之相比,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視為稀世珍品。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衝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衝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麵目,似有不足之處。
(2)白瓷茶具:具有坯質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麵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衝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為普遍。
(3)黑瓷茶具: 始於晚唐,鼎盛於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 了條件。宋建瓷黑瓷鷓鴣斑紋茶盞;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 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麵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而黑瓷茶 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 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 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製過程中使釉麵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 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明代開始由於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4)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 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青花瓷茶具;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 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 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 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製的青 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由於製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 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 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