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絲路重鎮——武威
離開張掖,馬可·波羅一行人向東繼續行走,約5日,就到了甘肅武威。除了宗教之外,對於武威地區,馬可·波羅最感興趣的就是當地的犛牛,此外馬可·波羅還說到了武威地區的羚羊和麝香。關於羚羊的介紹幾本符合今日西部地區畜牧的情況。在遊記中馬可·波羅描寫到:
這裏還出產最優質、最值錢的麝香。產出這種香的是一種叫瞪羚(Gazelle)的野生動物。它的毛皮和一種較大的鹿相似,它的尾巴和腳與羚羊相似,但頭上卻沒有角。它有四枚突出的牙齒,長約三寸,上下牙床各生兩個,細長潔白宛如象牙。就整體講,這是一種美麗的動物。”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①甘肅武威犛牛
馬可·波羅說到的野獸是甘肅地區的白犛牛:
這裏有一種野獸,大小可與大象相比。它們的顏色黑白相間,十分美麗,除掉肩上的毛高達三手掌之外,全身其餘的毛都十分光潔,向下垂著,它們的毛是白色的,比絲更加柔軟細密。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我們可以想象馬可·波羅回國展示這些稀有物品的時候是自豪而興奮的,這在當地一定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武威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曆史的長河曾在這裏拋灑過晶瑩的珍珠。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遠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築的故臧城,成為今天涼州城最早的雛形。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綿延萬裏的絲綢古道孕育了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曆史風雲。
武威,亦稱涼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曆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要衝。公元前121年,因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曆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犛牛唯一產地”。南依祁連山,北靠內蒙古,東南與蘭州市、白銀市接壤,西北和金昌、張掖毗鄰。境內有灌溉綠洲、荒漠、高山草地、祁連山天然水源涵養林帶及沙漠、淺山地帶,是甘肅的縮影。
②雷台漢墓
雷台是祭祀雷神的地方,中國旅遊的標誌物“馬踏飛燕”就出土於此。1969年在台下發現一座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中就有著名的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一足踏於飛燕之上,形態極為舒展,“馬踏飛燕”重新麵世。
雷台漢墓銅奔馬
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 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全省各地均可買到原樣複製品作為紀念。
馬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彗星一殷的尾部。既表達了奔馬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麵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它體型矯健,神勢若飛,藝術造型優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且給人以騰雲淩霧、一躍千裏之感。這位東漢的無名藝術匠師以高度的智慧、豐富的想象、深刻的生活體驗和嫻熟精深的藝術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極富浪漫色彩的“天馬行空”的藝術傑作。
據《漢書》載,西漢武帝為了遠征匈奴,開拓疆土,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兵西域,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太初四年(前101)從大宛國引進大宛馬,武帝非常愛惜,賜名為“天馬”。據傳說,這種馬流的汗為紅色,像鮮血一樣,所以人稱“汗血馬”。武威因“涼州畜牧甲天下”成了良馬的交易、繁殖基地。後人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說。因此,在武威發現表現“天馬行空”的銅奔馬,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