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的甘肅行2(1 / 1)

(2)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張掖

隨後馬可·波羅一家來到了甘肅張掖,對於張掖的描述在《馬可·波羅遊記》梁生智更具如下:

甘州是唐古多省的省府城市,頗為宏大,城內有管轄全省的政府機關。大多數居民是偶像崇拜者,但也有些基督教徒和回教徒。基督徒在該城中修建了三座宏偉的教堂。偶像崇拜者也按照本省的風俗,建造了許多廟宇,供奉著大量的偶像。其中有些是木雕的,有些是石製的,有些是泥塑的,但這些偶像都裝飾得十分富麗並全身都貼了一層金皮。就雕刻本身講,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些偶像魁梧高大,有些卻小巧玲瓏。其中有的偶像呈側臥式長十步,小鬼則在後麵,像弟子一樣恭敬侍立。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佛像在馬可·波羅來中國的一路上都沒有離開過他的視線,到了敦煌,見過了甘州如此輝煌的佛像馬可·波羅還是忍不住重筆墨的描寫了一番。將佛像的神態,表情、姿勢描寫的很是細致。

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的張掖,則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當時他才19歲。張掖市中心的鎮遠樓最好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會於此,而且張掖不大,絕對不可能迷路。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遊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今日到張掖,馬可·波羅的氣息相當濃厚,首先你就可以到馬可·波羅街去轉一轉。

①馬可·波羅街

一個外國人的名字,點亮了這條陽光燦爛的街。馬可·波羅,這位傳奇般的意大利人遊遍了神秘的東方,但他也許不會想到:他當年居住過的這個城市,會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條嶄新的街道。

馬可·波羅街分上段,下段。上段就是現在看到的,於2003年建成,1公裏長,總寬35米,馬路寬是25米。街道兩邊的建築全是白色主調的歐式建築,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更顯得燦爛、洋氣。

馬可·波羅像

馬可·波羅大街的異域情調凸顯出了張掖對這位旅行家的熱愛,他們已經把馬可·波羅當成了自家人。馬可·波羅雕像在張掖市的馬可·波羅大街上很是特別和顯眼。

沿著這些有曆史有故事的街道,我們可以看到張掖城中的木塔,土塔,也可以領略城外滿池的蘆葦,想起當年張掖城“半城蘆葦半城塔”的魚戲鳥鳴景象。

②甘州古塔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張掖,停留長達一年之久。他還攀登過張掖市內的木塔,當時他才19歲,在木塔上興奮地大呼小叫。其實張掖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其中的甘州木塔就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甘州府誌》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刹”,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幹姿百態,煞是壯觀。

甘州古塔在張掖的塔是中國塔和印度塔的融合體。現存的是木塔和土塔。塔的構造可分實心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實心塔分為阿育王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塔;樓閣式塔分為密簷樓閣式,磚石樓閣式,磚木混合式。建築材料主要有木、磚、石、琉璃和鐵五種。塔的外形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圓形等。塔的層數是奇數。比較著名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

現存的隻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樓閣式塔。土塔,建立在大佛寺內,是覆缽式的塔,亦稱喇嘛塔。覆缽還保存了墳塚的形式。這種類型的塔,張掖修建的很多,如東門外的奇峰鎮定塔,北門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門外崇慶寺的火塔,安陽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為高僧、和尚、喇嘛們死後的遺體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們稱和尚墳。這種塔的特殊藝術風格,是把密簷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實體,成為實心塔,人們不能登臨塔頂。塔的下部增加了一個高大的須彌座,座上雕飾富麗的佛像、菩薩、伎樂,以及獅象等物像圖案。張掖古塔中,隻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閣式單層方形塔,塔身內設直安置佛像。由於樓閣式塔,雖然雄偉高大,但工程花費浩大,隻有帝王和達官富豪才能興建,平民百姓無能為力。因此在古代建築中覆缽式塔普遍興起,樓閣式塔逐漸衰落,所以張掖的眾多古塔是覆缽式的喇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