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夏精神故鄉—西安
(1)馬可·波羅的京兆府城
騎行上述之八日程畢,抵一大城,即前述之京兆府是已。城甚壯麗,為京兆府國之都會。昔為一國,甚高強,有大王數人,富而英武。惟在今日,則由大汗子忙哥剌鎮守其地。大汗以此地封之,命為國王。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民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城中且製一切武裝。凡人所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城延至西,居民是偶像教徒。城外有王宮,即上述大汗子國王忙哥剌之居也。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城垣環之。周圍約五哩。牆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魅力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此忙哥剌善治其國,頗受人民愛戴,軍隊駐紮宮之四圍,遊獵為樂。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走了八日後,就到達了京兆府城。這個城市是一個很有勢力的大王國的都城,是許多君主的長駐之所,該城以製造武器著稱。大汗現在將這裏的統治權交給他的兒子忙哥剌(Mongalan),讓他負責治理。這裏是一個大商業區,以製造業著稱。盛產生絲、金絲織物和其他綢緞,軍隊所需的各種物品也同樣能夠製造。各種食物也都十分豐富,並能用中等價格購得。
離城五英裏的一個平原上有忙哥剌的一座宏偉的王宮,王宮內外有許多泉水和小溪點綴。此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花園,周圍高牆環繞,上麵還有牆垛。花園麵積達五英裏,園中畜養著各種各樣的野獸與禽鳥,用來供君王娛樂。花園的中央是寬敞的王宮所在之處,王宮的整齊與美麗無以複加。宮中有許多大理石建造的大殿和房間,裝飾著圖畫、金箔和最美麗的天藍色。忙哥剌能夠繼承父誌,用公平的手段治理國家,所以深受人民愛戴。他也喜歡打獵和放鷹。
(2)古都西安
長安的曆史,足以填滿四萬八千丈的青冊黃卷。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馬可·波羅來到西安用墨很多,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元朝西安的繁華和貴氣。人們常說:二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一千年中國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國則看西安。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元代,由於統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發展,成為控製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次年,忙哥剌於長安城東北龍首原餘脈上,營建了安西王宮。
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描寫的長安城的繁榮以及安西王宮建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繼唐長安城三大宮之後興建的最後也是最輝煌的宮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後來隨著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宮也被毀不存。
今日之西安古城風采依舊,也添了許多新色彩。尋古跡則有兵馬俑讓你瞻仰,你也可以尋找馬可·波羅的足跡去西安尋訪古跡。
①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
玄奘法師和我們的馬可·波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旅行。同是熱愛旅行的人,這大雁塔不知道馬可·波羅有沒有去過。今日我們去西安不能錯過這個西安的標誌性建築。大雁塔是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
大雁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麵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鬥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麵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在每層四麵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麵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麵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麵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