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隔牆必須有耳(1 / 2)

隔牆必須有耳

專題

作者:黃修毅

綿延近半個多世紀的竊聽暗戰,捕捉著國家力量微妙平衡的風吹草動,幾乎一再左右國際政治形勢的起伏。當對手摩拳擦掌布下天羅地網時,誰也不應掉以輕心,隔牆必須有耳。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最近一次向公眾大規模開放,還是十年前的事。

參觀者被引導入五個高達13米、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房間。這是NSA的核心空間,四壁、地麵和天花板都呈淡藍色,鋪上了一層尖狀吸音海綿,有如科幻布景。

在這淡藍色的封閉六麵體內,偌大的天線在基座上轉動,模擬接收來自不同頻率的信號,以測試竊聽效果的優劣。英國情報專家戈登·托馬斯曾撰文稱,任一個國家每發射一顆衛星,NSA就要相應地在地麵上豎起一根天線,專門監測其動向。

這個位於華盛頓東北16公裏遠的基地,是目前全球最龐大的監聽單位。它承襲了二戰時英國秘密情報部門的建製和功能,但在技術上遠超我們對傳統竊聽術的想象。

綿延近半個多世紀的竊聽暗戰,捕捉著國家力量微妙平衡的風吹草動,幾乎一再左右國際政治形勢的跌宕起伏。

開辟“第二戰場”

倫敦西北郊約五十英裏處一座歌特都鐸式莊園在1939年的產權易手,開啟了現代“竊聽戰”的序幕。

莊園的新買主是斯圖爾特·孟西斯。一些剛從牛津、劍橋等高校招收的語言學家、數學家在這棟安置了4個發射機和6個接收端的屋子裏,全天24小時地工作,密切監控著英吉利海峽上空譎變的軍情。

這棟屋子日後以“布萊奇利莊園”揚名,是丘吉爾時代英國的情報中心。

在德軍一輪輪對倫敦的強力轟炸下,抵抗奄奄一息。此時,一股股小型作戰部隊被投到了被占領區的敵後戰場,與布萊奇利莊園保持著密碼聯係。特工們搭乘機動漁船、小型潛艇和軍用飛機孤膽深入,用配備的微型照相機和竊聽器偵測德軍後方的戰略動向,俘獲敵方的重要軍事人員。

曆史學家基斯·傑弗裏撰寫的軍情六處史中,把U形潛艇的分布和活動情況,到V1、V2飛彈的投入戰場預警等影響二戰進程的重要情報,都歸功於布萊奇利莊園的工作。而沃倫·費舍爾,更稱譽其為“在危機中惟一正常運作的作戰‘耳目’”。

被俘獲的德國高級戰俘關押在一棟叫特倫特公園的豪宅之中。戰俘在特倫特公園被好生招待著,每日聚餐、被允許自由交談,甚至還能讀到定時送來的報紙——《每日快報》為他們編排的“特別版”,渲染英國步步取得輝煌勝利的虛假報道。

這是軍情六處領導人孟西斯設下的一個“套”。這群有情報價值的德國軍人被“圈養”起來,為他們營造出輕鬆自由的生活狀態,但在他們的臥室、餐廳裏,密布著小麥克風,而一個專職監聽小組在幕後負責將他們的談話轉化成筆錄。

這個欲擒故縱的竊聽計劃,甚至幫助英國方麵截獲了1944年7月流產的暗殺希特勒計劃,以及關於大屠殺的大量罪證。一切正應了孟西斯所期望的,“在敵人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錄下他們之間的討論,而公開審訊往往隻能得到一些錯誤的或避重就輕的答案”。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後來成為戰時美國情報聯席會議主席的多諾萬,獲準參觀了的特倫特公園。他返回美國後,立即著手在密西西比州的克林頓市建造了一個類似的戰俘營。這兩項竊聽計劃留下了15萬份實錄,兩年前經兩位德國教授斯恩克·耐茨爾和海拉德·威爾則的整理重見天日,成了二戰期間在竊聽技術開辟“第二戰場”的印證。

“鐵幕”有耳

二戰結束後,情報部門的存廢就成了問題。但1946年蘇軍侵占波蘭,為西方情報機構敲響了警鍾。1948年,西方五國的情報聯盟“梯隊”即告成立,由美國打頭,攬英、澳、加、新(西蘭)四國為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