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從圍觀的家人中跳出一人,他“疾趨焚所”,將畫拎起,用力甩了甩,火苗漸漸熄滅。這人是吳洪裕的侄兒吳靜庵。在吳洪裕的眼皮底下,吳靜庵也不敢明目張膽,他偷偷將另一幅畫投入火中,偷梁換柱拯救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搶救出來,但畫作起首處已經被燒掉,留下的部分被大火燒成了斷裂的兩截。前段畫幅比較小,但比較完整,裝裱後後人稱之為《剩山圖》;另一截畫畫幅比較長,但是火燒痕跡嚴重,為了掩蓋損壞處,就在裝裱時把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了畫首,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從此,這幅畫作被一分為二,各自飄零。
1652年,《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被江蘇丹陽的張範我轉給了泰興的季國是收藏,後來高士奇、王鴻緒、安岐等人都曾收藏過。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它就到了故宮,從此被故宮存放了將近200年。
1933年,日軍大肆侵略我國。為了保存文物,故宮博物院把《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以及眾多館藏珍品轉移以躲避戰火。此後的十幾年間,這些國寶就顛沛流離在北京、南京、四川、貴州等地。抗戰結束後,它們又被運送到了南京。1948年底,這幅畫輾轉到了台灣。
而另一半《剩山圖》呢?清初,著名的大收藏家王廷賓買到了這幅經過重新裝裱的名畫。此後,這幅畫行蹤成謎。一直到1938年,它才重現蹤跡。那年秋天,上海著名收藏家吳湖帆在家中養病,好友古董店老板曹友卿攜帶著一卷破舊不堪的古畫來看望他。吳湖帆一看眼睛亮了,經過仔細甄別,他斷定這就是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的一小部分。苦苦交涉後,吳湖帆換得了此畫。隻是,這僅是殘卷的一部分,於是他央求曹友卿到原賣主家中尋找,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了這幅畫的題跋部分。整理粘合後,《剩山圖》煥發新顏。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百般斡旋,說服吳湖帆將《剩山圖》割愛,最終這幅畫被浙江博物館收藏,成為鎮館之寶。
杭州,台北,這幅名畫從此隔海相望。
山水合璧
分隔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牽動著國人的心。
早在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電視台曾與台灣“華視”聯合舉辦中秋晚會,電視屏幕上,這件傳世名作在分離後首次通過技術手段“拚接”起來。
1999年7月,在富春江畔,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台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台灣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書畫家,聯手臨摹《富春山居圖》長卷,書寫了一段佳話。
楊建新是當年“圓合活動”的主要策劃人。當時,他任浙江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10年前,兩岸文化交流遠沒有今天這樣頻繁,互動很難。能兩岸臨摹,已屬不易。”
2005年,《富春山居圖》真跡合璧共展再次有了新進展。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曾幾次到台灣努力促成此事,也得到了反饋:歡迎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台灣展覽;不過,“無用師卷”到大陸來“探親”,先不談。
這令楊建新既興奮,又遺憾,“‘剩山圖’去台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
更大契機出現。2009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37件文物“出宮”,到台北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辦“雍正大展”。兩岸文物40多年互不往來的格局,被“雍正這個老頭”率先打破。
此時,台灣方麵也向浙江博物館捎來口信、寄來書信。他們準備舉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這一次,楊建新態度依舊:浙江“沒問題”,希望“雙向交流”;而這一次,雙方的共識在增多,合璧展出開始有了具體的時間計劃。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幕,這幅曠世名作終於“破畫重圓”。(本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