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複頤和園的匠師們
文化
作者:龍露
在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的修複現場,基建隊的隊長董國民告訴記者,這次修複是大戲樓建成以來最大的一次修複。在修複中涉及了傳統的“瓦作”、“木作”、“油作”和“裱作”四大工藝中的瓦、土、木、油漆、彩繪、燙蠟等古建的各個行當。參與同期修複的工匠最多時達500餘人,這在北京古建修複中是罕有的。
油工的代表人物曹海江師傅說,古建的工藝複雜,程序繁瑣,但每一道工序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例如“油飾”中一麻五灰,共13道工序,行內稱“13太保”,如果缺少一道工序,或做工馬虎,當時並不顯眼,但問題都會反映到最後出現開裂等,造成工程失敗。
油作:來自民間的彩繪大師
彩繪是“油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古建“油作”完成後的最大的看點,德和園大戲樓也不例外。
彩繪主要分為“規矩活”和“白活”兩種。“規矩活”主要指和璽彩畫、旋子彩畫等。事先起好譜子,然後拍拓在構件上,瀝粉貼金,要求中規中矩,不予許隨意創作。這樣的彩畫等級較高,對譜子的要求也比較高,一般由技術水平高的畫師完成,但對實際操作者的技術要求並不高,一般出徒的油畫工都能完成。
而在彩畫中,最難畫的是蘇式彩畫中的“白活”,就像德和園院落中兩廊和前後門群房的彩繪。“白活”是指彩繪的白粉底,就像一張畫紙,畫的內容雖有一定規矩,比如每一組要按照人物、山水、畫鳥、線法(亭台樓閣)的順序作畫,但具體畫的內容,就要看畫工的技藝了。
皇家園林的建築形式靈活多變,尺度不一,附著在這些建築上的彩畫尺寸也各不相同。因此,畫師們要隨“白活”的尺寸作畫,而且內容要求不能重複,所以對畫師的技藝要求很高。遊客可以細看德和園的蘇式彩畫,每一幅都不同。
曹海江說,像我父親那一輩的老藝人,畫“白活”是不讓別人旁觀的。一是為了手藝怕被偷學;二是為了一鳴驚人。畫好了才亮出來,為的是讓雇主叫一聲好,給錢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
曹海江說,在皇家園林裏,彩畫的內容,尤其是人物不能隨便畫。像頤和園長廊,現在彩畫內容很多是三國、水滸和西遊記等,這些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繪製的,以前不會有,因為在皇權社會,“反叛戲”是進不了皇家的。
在過去,按照慣例都是油工掌作(也稱帶檔,即當包工頭)。這是因為在工程中油工進入得比較早,結束得晚,地仗、油飾等大部分工作由油工完成,畫工穿插作畫。現在施工中也延續了這一傳統。
和璽彩畫中,大部分紋飾是要瀝粉貼金。貼金要求手要快,還不能出汗,因為金箔非常薄,貼金的部位一般就兩三厘米公分寬,需要把整張的金箔撕成一條一條的地來貼,手慢就容易撕壞,出汗會讓金箔粘在手上,造成浪費。所以在這道工序上,常常會看到男女搭配幹活兒,男的要選手巧的,女的要選手不出汗的。
德和園修繕中僅金箔就用了張。
裱作:皇家糊棚匠的絕技
在德和園戲樓的修複中,還有一種特色傳統技藝的應用,就是棚壁糊飾。棚壁糊飾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糊頂棚,但皇家糊的頂棚卻與民間有很大差別,無論從紙張到糊法都有特殊的工藝。糊好的頂棚能抗風防蟲,可用多年。
負責指導棚壁糊飾工藝的王敏英老師說,棚壁糊飾是指用紙張或絲綢等材料裱糊裝飾傳統木構建築內的頂棚和牆壁,以及封護門窗縫隙的工藝。我國北方傳統建築的內簷裝修,大都采用這種裱糊裝飾方法,尤以清代盛行。清雍正十二年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中被列為裱作,與“木作”、“油作”等並列於古建傳統工藝的範圍,棚壁糊飾工藝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