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家建築中,棚壁糊飾的紙張材料等製作的要求很嚴格,清王朝滅亡時已不再生產,市場上類似材料也難以尋覓。因此,在清亡後的百年間,頤和園的棚壁所用紙張基本是市場所售的材料,工匠大多來自民間傳人,造成了傳統材料和技藝都逐漸失傳。
在研究棚壁糊飾技術過程中,王敏英老師首先是尋找棚壁的破損原因和傳統的銀印花紙。她跑了國內很多地方,買來幾十種紙樣與老壁紙進行對比,都不理想。王老師與廠家商定,共同開發傳統的銀花紙。經過研製,終於仿製出與傳統壁紙較為接近的小團龍銀印花紙。王敏英老師說,現在一些廠家、作坊,一聽說是銀花紙就往色素中加銀粉,結果生產出的紙不但成本高,還不耐用,糊到棚壁上,紋飾也不好看。傳統配方製成的銀印花紙,圖案中的紋飾光潤、飽滿、厚重,泛著閃閃的銀光。
王敏英發現,在故宮中很多傳統棚壁都使用了上百年,沒有出現開裂等問題。研究對比發現,主要是傳統的工序複雜,操作要求高,解決了受力和延年等問題。
王敏英特別提到,在糊飾工序中梅花盤布(搬布)的“扒蹬兒”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這一道工序可以讓第一層基紙與白樘箅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後逐層裱糊棉布或紙張。全部完成後貼上的紙張多達7層以上,涼幹後厚度可達2毫米,可使用百年以上不開裂。
傳統工藝的糨糊是用小麥澱粉製成,多層紙張粘合後,強度大,並能夠使裱糊後棚壁在溫度變化下保持穩定性。
匠師故事
在北京的古建油畫隊伍中,通過培訓有資質的大約是4000多人,可能擔得起掌作的也就300來人,曹海江是當中翹楚。
今年59歲的曹海江是河北籍,在北京油畫隊伍中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油工出身的他,還兼跨著畫工,從小跟著父輩學的手藝讓他受益終身。
曹海江說:“我父親叫曹鴻義,已經83歲了。解放前他就來到北京,在琉璃廠楊梅竹斜街向一位姓賈的老師傅學藝。1952年,我父親23歲,正趕上北京修複古建文物的高潮,我父親就來到了頤和園。從佛香閣、長廊、排雲殿到德和園,幾乎把頤和園修了個遍。”
“我應該算是建國後北京古建油工的第三代,第一代是趙立德師傅那一輩,我父親是第二代。”曹海江說,他學藝時已沒有傳統磕頭拜師的習俗了,“1980年,我到頤和園古建維修班上班,班長就算是師傅,帶著我們邊幹活兒,邊學手藝,從油工的地仗、畫工的瀝粉、刷色這些基本工幹起。1982年,我到園林古建公司知青社,跟著幹了不少大活兒。”
“可我父親還是忘不了老禮兒,總想給我找個授藝的師傅。”曹海江說。後來他先後拜李福田和趙紅晨兩位為師。
由於師傅手藝高,加上家傳,他學得很快。到1986年,就出徒了。30多年來,一直也沒離開過頤和園和北京的各大公園,北京的大小古建修了上百處,父親幹過的活,他幾乎又“描”了一遍。
曹海江還遵守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幹出的活要個“臉兒”,能讓別人說一句漂亮,說一個字“絕”就知足了。
曹海江的後輩沒有繼承他的手藝,這件事老曹沒有提,可他的弟子們都為他婉惜,身邊守著這麼個好老師不學藝真是浪費了。
(源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