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宮廷地毯的守護者(1 / 1)

宮廷地毯的守護者

文化

作者:孫菁

20多年間,周小寒從一名宮廷地毯的賣家,變成了碩果僅存的純手工植物染色宮廷地毯的製造者,如今58歲的他最大的願望是將這一行傳承下去。

老地毯都賣給了老外

二十出頭時,周小寒在長城書畫社賣老地毯,買老地毯的基本都是外國人,顧客中包括英國前首相希斯等政界要人。當時陪同瑞典前外交部長一起來的中方人員,悄悄走到周小寒跟前說“好東西不準賣給洋人”,但當時中國人大多沒這個財力,也不識貨,所以很多老地毯還是流失到了外國人手中。

意大利人朗倫佐1982年從陸地坐火車、拖拉機甚至騎毛驢輾轉來到中國,途經南疆,住在縣招待所,看到招待所進門處鋪了塊地毯,他知道這塊地毯如拿到國際市場上市值兩萬美金。可當時中國人不懂,在上麵撚煙頭、潑茶漬。他覺得可惜,於是提議把那塊地毯賣給他,可那時沒人搭理他這個外國人。他回到意大利後,多年間這塊樣式精美的地毯仍讓他牽魂夢繞。

看報紙說中國改革開放後發生了巨變,他覺得這塊地毯應該可以賣給他了,又千裏迢迢來到那個縣招待所,但那塊地毯已經破爛不堪,連修複的可能性都沒有了。他特別惋惜,極其傷心。朗倫佐的那份心疼感染了周小寒,“外國人對中國的地毯都有這麼深厚的感情,都有這樣的研究,咱們中國人自己幹嗎呢,所以後來我就開始鑽研老地毯。”

後來周小寒和朋友承包了長城書畫社的地毯部。1989年至1991年間,藏文化中心塔爾寺整修經費不足,把很多沒有列入文物部門記載的文物出售,而周小寒就把所有的老地毯買了下來。周小寒說,當時在很多人眼裏,這些老地毯是“垃圾”,後來從他手裏購買的基本都是外國人。而這批有100多年曆史的老地毯,有的直接進了外國博物館。

親手製作宮廷地毯

“祖先有這麼多美好的設計,都沒散播開來,為什麼?因為不懂。所以中國人應該在這方麵做進一步研究。”周小寒決定自己製造宮廷地毯。

做宮廷地毯麵臨的最關鍵問題是:純植物染色工藝沒了,都是化學染色,而植物染色才是中國傳統織毯藝術的精髓所在。它不僅自然環保,而且產生的色彩層次豐富、柔和而醇厚,曆經數百年不褪色,是化學染色所無法企及的,同時也是鑒別宮廷地毯的重要依據。因為工藝配方複雜和高昂的成本,純手工植物染色的工藝也已經斷代。沒有師傅,周小寒就自己鑽研,多方查找古籍資料。他又去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多方討教,慢慢摸索出些門道,就開始自己動手做。

一張精美的宮廷地毯的誕生,要曆經選毛、清洗、梳彈、紡線、天然植物染色、織作、打磨等一係列嚴格的工序,並全部以純手工完成。

那時,周小寒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開始調製植物染色配方,他一個人要燒柴添火,圍著槽子上上下下,整個腳脖子都腫了。天然染料染出的東西是否耐得住酸堿,都得用手試,手很容易就燒傷了。隻有他自己知道老地毯圖案紋樣,所以晚上還要繪圖、設計。

隨著手藝的日漸精湛,他對老地毯進行了改進,比如原先老地毯每平方英尺4900個扣,他現在則改為10000個扣,圖案線條更加細膩。

周小寒說,他做的地毯有流行款,也有經典款,後者基本都是為買家訂做的。他剛製作完成的地毯,是宋徽宗臨摹的唐代畫家張萱的一幅畫作《搗練圖》。用了240萬個八字扣,光編織就需要400個工作日。

周小寒的願望是用千年傳承的技藝續寫宮廷地毯的曆史,但現狀是純手工植物染色的宮廷地毯製作也麵臨後繼乏人的窘況。一位技師一天隻能編7000個扣,一條12平米的宮廷地毯光編織就要耗費200個工作日,經過上萬次的編織扣捶,繁雜枯燥的製作技藝提不起年輕學徒的興趣,用他們的話說,“寧可端盤子,也不學這個。”

“中國人對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美好東西太不珍惜了。”在周小寒說這話之前,記者就從某專業人士口中得知,故宮博物院共存有800多條宮廷地毯。3年前,英國一位地毯收藏家去故宮參觀,當在庫房看到滿屋的地毯時,撲通就跪下了,說:“我終於見到了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源自《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