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職媽媽調查
社會
作者:餘靖靜 王曉潔 朱青
在生育前後離開職場、回歸家庭,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女性,已經是個不小的群體。當以往職場上的“半邊天”開始全程陪伴孩子成長時,有人說這是重視家庭教育、社會進步和富足生活的體現。然而,當我們真正走近這個群體,了解到她們的喜怒哀樂之後才深切地感受到,隻有全社會能在工作環境、市場服務、社區建設等方麵充分保障女性做出“全職媽媽”的自由選擇時,才意味著真正的社會進步。
“全職媽媽”:孩子就是自己的事業
早上五點半起床,準備一家三口的早餐,開車送孩子上學;八點半左右回到家,做家務、去超市、準備自己的中餐;午飯後補個覺,下午一點開始上網,給孩子找學習資料,然後就得出發接孩子放學了;下午四點半開始準備一家三口的晚餐;晚飯後監督孩子做作業、陪玩……
這是一張常見的“全職媽媽”作息時間表,主題隻有一個——“陪伴孩子健康成長”。記者在京、滬、浙、皖、蘇等地采訪了多位“全職媽媽”,他們不約而同地說,自己從職場轉型,首要原因就是為了孩子。
做“全職媽媽”已13年的胡微(化名)告訴記者:“現在的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隻要經濟收入等條件允許,母親‘全職’的幾率就高。”胡微在杭州一個人數過百的“全職媽媽”QQ群裏屬於“老前輩”,“當時我懷孕後決定全職,在同齡人中很少見。而這幾年,人數成倍地增加”。
同樣加入這個群的另一位“全職媽媽”蘇靈(化名)告訴記者,孩子就讀於杭州市區一所公辦小學,班裏29個孩子,有10人的母親是“全職媽媽”。
全職生涯不足兩年的李子慧(化名)剛辭職時,還能按照工作時的慣性,去健身,泡書店,但最近半年她卻越來越找不到自我了。她說:“我深切體會到,‘全職媽媽’比上班工作累多了。”
然而,不同於一些有錢有閑、媽媽全職純屬“錦上添花”的家庭,更多“全職媽媽”離開職場是迫於無奈。
辭職之前剛剛在工作上站穩腳跟的蘇靈說,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反複發熱,半個月一個月就要去次醫院。她說:“醫院從掛號開始就要不停排隊,我在醫院一呆就得一天。先生做銷售,經常出差,父母和公婆想來照顧,但是一來離得遠,二來房子小,根本住不下。”
“孩子隻有兩歲,一刻也離不了人,我丈夫隻是普通收入,寶寶花銷很大,還要贍養老人,我們沒有富餘的錢請保姆,所以我隻能自己帶孩子和照顧老人。”家住合肥的王思遙說。
在母愛和家庭責任麵前,女性再出色的工作能力、再光明的職業前景,都悄然讓步。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股“全職媽媽”的風潮,正逐漸蔓延到進城務工人群。
2013年春節後,多年來一直和丈夫一起在上海打工的曾永梅獨自留在了老家——安徽懷遠縣農村,開始和公婆女兒在一起生活,她留守的唯一原因就是對讀小學5年級的獨生女的擔心:“她小小年紀就喜歡打扮,現在已經穿了耳洞,不但沒有耐心看書學習,還說同學都是這樣的。我們隻有一個女兒,賺錢就是為了她以後能生活得更好,現在看,光有錢還不行,沒有爸媽教育,孩子容易走偏。”
“全職媽媽”困擾多
還在職場“苦海”裏拚搏的女性,常會羨慕“全職媽媽”——不必看上級或客戶臉色,不必加班熬夜,不必應酬出差。然而,個中滋味隻有“全職媽媽”自己知道。離開職場是被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後由經濟不獨立帶來的一係列影響又是什麼呢?在記者的采訪中,沒有一位“全職媽媽”對此保持樂觀。
“全職媽媽”的困擾之一首先是在家中地位下降。
現居杭州的何琳(化名)向記者“吐槽”說:“我做‘全職媽媽’,首先婆婆不滿,在她那代人看來,誰不是一邊上班一邊把孩子拉扯大的?她覺得我太嬌氣,把養家的重擔都壓在了她兒子肩上。丈夫也不夠體貼,在他眼裏,我‘閑’在家裏,家務活、照顧女兒全部該由我承擔,兩人沒少為這事爭吵。我最難過的是,有一回批評女兒不好好彈琴,她居然說你除了做家務什麼都不會,有什麼資格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