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全職媽媽調查(2 / 2)

困擾之二是擔心與丈夫缺乏共同話題,導致家庭不和。

26歲的王思遙告訴記者,丈夫的有些看法讓她感覺很焦慮:“他跟想辭職的妹妹說,女人一定要有工作才有魅力,千萬不要辭職。對我來說,辭職照顧了寶寶,可如果夫妻因此而疏遠,對我來說是更大的打擊。”

不過,“全職媽媽”們最大的憂慮還是與社會脫節。

“很多像我一樣的媽媽都有這樣的擔憂。寶寶長大了可以上學了,我們卻找不到工作了,怎麼辦?我們要承擔家務,還要承擔被社會或者另一半拋棄的風險。”王思遙說。

劉妍妍曾努力尋找過兼職,但始終都沒有找到。“我很是怕別人議論,特別是參加丈夫一些聚會的時候,我和其他媽媽們隻能談論孩子,她們談單位的事情我隻能聽著,有點尷尬也有點失落。”

為了和社會保持同步,一些“全職媽媽”選擇開網店或者服裝店,她們表示,不一定掙多少錢,但是可以做一點事情,和外界有點接觸。

許多受訪者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利於“全職媽媽”。比如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她們要自己繳納,得到的卻很有限,因此她們的不安全感可以理解。她們選擇當“全職媽媽”是基於對家庭、對丈夫的信任。而實際上,這種信任的基石相當脆弱。

關愛母親,讓“全職”不再無奈

“全職媽媽”回歸家庭,看似是當代女性的一種自由選擇,而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無奈。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永英告訴記者,她曾在2007年參與婦聯關於中國女性事業與家庭平衡能力的調研,發現大部分女性做出“全職媽媽”的選擇是“迫不得已”。

蘇靈說,一般城市中的女性當母親時,基本都處於事業起步或上升期。如今的工作節奏很快,加班、出差、應酬也是常事;競爭也很激烈,你不盡全力,馬上有別人“頂”上來;可孩子撫育的擔子同樣不輕,不辭職很難做稱職的媽媽。

僅“哺乳權”一項,即可窺見中國母親要兼顧職場的不易。早在1993年,衛生部、勞動部、人事部、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曾聯合下發《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規定有哺乳嬰兒5名以上的單位,應逐步建立哺育室。

然而到2012年,有相關調查顯示,658位參與投票的母親中,47%的媽媽隻能在衛生間裏為自己的寶寶“背奶”,超過九成的企業對保障女職工哺乳權無所作為。

不少女性“被迫”全職的另一個原因,來自專業家政服務的缺失。如果家裏的老人因故無法幫忙,許多媽媽都會選擇自己帶孩子,而不是將孩子交給保姆。“如今家政服務缺乏市場監管,社會誠信也存在很大問題,我不敢讓孩子冒這個險。”蘇靈說。

在京滬浙皖鄂等地采訪時,十多位“全職媽媽”向記者吐露的心聲驚人的一致——“我很想回到工作崗位”。但她們又隨即自省,自己的年齡和專業能力都在退步,可能性很小。

“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關愛職業母親非常有必要,但對於用人單位而言這不是一個強製規定,所以政府和社會組織要不遺餘力地去推動,比如給予用人單位一定的補貼。”張永英說,“社會應該更好地關愛職業母親,讓她們能照顧孩子和家庭,希望最終選擇當全職母親的女性是出於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某種迫不得已的妥協。”(源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