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我的兄弟喬布斯
財經
作者:劉傑
他一如既往,穿著淺色襯衫坐在椅子上,像往常一樣談笑風生,伴隨著恰到好處的手勢,時而雙手交叉,時而用左手撓撓後腦勺。
但鏡頭一點點推進,透過半框架金屬眼鏡的反光裏,人們可以看到比爾·蓋茨眼圈已經紅了。
5月13日接受《六十分鍾時事雜誌》采訪時,58歲的比爾·蓋茨談到了喬布斯。一貫在屏幕上保持翩翩風度的天才、前首富、電腦業先驅,還從未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展示過自己的眼淚。
在個人電腦領域,他們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同年出生,有過合作,有過競爭,但更多的時候,彼此都覺得自己更勝對方一籌。如今,還活著的人終於願意對已經死去的人表達敬意。
距喬布斯去世已近兩年。比爾·蓋茨在追憶這位對手兼好友時,展示出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他還引用了披頭士的歌詞說,“我們共同擁有的回憶比長路還長”。
“在某種意義上,他和我一起成長。我們的年齡一樣,我們天生就是樂觀主義者,我們都創建了大公司。我們想要創造的每一個產品和想要學習的新事物都實現了。”比爾·蓋茨在主持人的發問下,開始追憶喬布斯。
“雙星係統”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更願意把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稱為1955年降臨世界的“雙星係統”——在個人電腦領域,至今無人超越他們。
不過,將喬布斯形容為“天生就是樂觀主義者”,顯然是比爾·蓋茨自以為是的判斷。因為任何一個對喬布斯的生平有過了解的人,都不會認為他是個樂觀者。
這與他一出生就被遺棄有關。他身邊的朋友們都認為,這件事給他留下了好幾道傷疤,“他想完全掌控自己製造的每一樣東西的那種強烈欲望,就來源於他的性格以及剛出生就被拋棄這件事”,“他想控製外界環境”,“這件事形成了他獨立的性格”。
僅以出身而論,比爾·蓋茨家庭的優渥顯然是喬布斯望塵莫及的:他父親是西雅圖一位傑出律師,母親是一名民眾領袖,且擔任眾多著名機構的領事。小蓋茨在當地最好的私立中學讀書,從而走上技術極客之路。
喬布斯詮釋的則是“苦兒努力記”一樣的傳奇故事。他是私生子,母親來自威斯康星鄉村的一個德裔家庭,在讀研期間懷孕生子,但又不能結婚。剛出生的喬布斯被送給舊金山一對機械師夫婦。
他們都有過不同於常人的大學生涯。哈佛大學生比爾·蓋茨“不務正業”地熱衷於做極客,還在17歲時展示出某種商人的潛質,他以4200美元的價格把人生中第一個電腦編程作品——一個時間表格係統賣給了他的高中學校。
同樣17歲的喬布斯還沒表現出對電腦的興趣。他高中畢業後選擇了裏德學院。他在大學期間一直是邊緣人,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篤信素食主義和佛教禪宗,染上迷幻藥和搖滾樂,癡迷冥想和靈性。
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比爾·蓋茨與喬布斯生活方式的區別,相當於“陽關道”和“獨木橋”之間的區別。1974年,當比爾·蓋茨和他的學生在宿舍編程時,被東方佛教吸引的喬布斯前往印度,遊蕩了7個月之後才回家。他自稱回到美國後“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瘋狂和理性思維的局限”,此後每天早晚進行冥想和禪修。
比爾·蓋茨則一直篤信基督教。這在喬布斯看來未免不夠豐富,他曾認為比爾·蓋茨太狹隘,並說如果後者也在年輕時嗑過藥或進行過禪修,那他整個人的心胸會“更為開闊”。
“大部分的產品都讓我們成為了競爭對手。不過,我們仍然對彼此保持尊重,我們仍然會保持聯係,即便是在他生病期間。”屏幕上的比爾·蓋茨這樣評價兩人的商業交往。
“巨人”之間的碰撞與衝突
兩條毫不相關的路最終交會在一起並激烈碰撞。1977年的西海岸電腦展,是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首次相遇。當時喬布斯已經和朋友合夥在自家車庫成立蘋果公司一年多,並成功開發出第二代產品AppleII。蘋果公司以5000美元的高價在展廳正門口租下一個展位,用上了蓋著黑色天鵝絨的櫃台。喬布斯站在展台上說:“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是別人來找我,而不是我去找別人。”他的話不無傲慢,但仍然被蘋果產品狂熱者們所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