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敗家女,我是投資客
財經
作者:胡倩
如果你一年內從巴黎、米蘭買來若幹名包,或者以莫名的衝動一口氣給老公買了幾塊名表,內心的糾結與悔恨本不應與你為伍——擔心什麼呢?你可以不是“敗家女”,隻做投資客。
張敏將自己的35寸愛馬仕藍色Birkin包賣給了朋友,價格是85000元,她想換個橙色的。三年前也是夏天,這隻包包從法國名店落入她懷中時,她付出的代價是5900歐元,當時約合人民幣近5萬元。就是這三年,漲幅超過70%!股票、黃金、紅酒,相比之下又算什麼?!
34歲的張敏是真正的金融白領,年收入近百萬。工作的緣故,股票、基金、黃金、紅酒,各種投資品她都會買一點,名包則是她的“新寵”,一發不可收拾,“比其它幾種有趣多了”。張敏自稱是一個對奢侈品“沒有免疫力”的人。她家裏大約有近40個大牌手袋,其中多數是香奈兒、愛馬仕和BV等頂級品牌。“每年我會賣掉其中的七八個,然後再買進七八個,”張敏不愧為金融女,投資有術,“多數包賣掉的價格都比買時高了10%-20%。”
每年都漲價的奢侈品
事實上,奢侈品每年漲價5%-20%幾乎是一條“鐵律”,這也讓眾多“敗家女”開始有意識地盯上了奢侈品的保值和升值潛力。談到剛剛賣出的愛馬仕包,張敏的朋友沒有覺得她賣貴了,“要是拿到二手市場,九成新的這款包可以賣到9萬左右。”
要說到最具投資價值,愛馬仕當仁不讓地享坐頭把交椅。張敏的丈夫也在金融圈,業餘愛好是玩科技產品,比如最新款手機、智能手表。現在張敏調侃說,“他那些隻要開過封,轉手能賣七折都該偷笑了。”
這樣的“情商”隻有女人有,而情商無不是熱愛來的。張敏的朋友大多是熱愛時尚的高級白領或企業老板,姐妹圈常聚在一起研討各國彙率、各品牌不同的VIP政策,以及分享買包心得。二手名包交易由此在這個小圈子發軔,大家也會拿少部分到寄賣店,但還是覺得朋友介紹更放心,不用抽成,售價當然也比市麵上低一些。
張敏的一位朋友甚至研究起各品牌奢侈品的漲價規律,趕在漲價前到國外買包過把癮,漲價後再放到國內的寄賣行或轉讓給朋友。“如果自己用得比較小心,包包品相不錯,就算付給店家10%-20%的抽成,仍然有利可圖。”張敏告訴記者,“這叫做以包養包。”
熱鬧的好生意
2009年,來自香港的二手奢侈品店“米蘭站”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分店時,各種打著米蘭站旗號的店鋪早已遍布北京的眾多商業區。“二手奢侈品會有一天像二手車、二手房一樣流行起來麼?我想答案是肯定的。”IDG合夥人閆極晟說,IDG向另一家二手奢侈品網站寺庫投資了1000萬美元。
“大牌手袋在普通的消費功能上又加上投資作用,何樂而不買?就好比很多人願意買黃金飾品而不是金條金磚,雖然飾品每克黃金的價格還要比後者高出幾十元,是同一個道理。”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菲向記者解釋說。
《商業周刊》也曾報道,如果把香奈兒、黃金和股票在過去十年間的走勢放在一張圖裏,你會看到隻有香奈兒的價格在一路上揚!2012年,一款令萬千女性尖叫的香奈兒2.55的價格飆升至37000元(小號,國外售4400美元),較上一年上漲了12.8%。而十年前,它的價格是1400美元。
有個段子說:你試試偷偷把老婆的包賣掉,你還來不及和她邀功賣了多少錢,她瞬間已經恨不得手刃你——現在,她自己賣掉了心愛之物,還樂顛顛的。比起男人的“玩物”如手機、汽車、音響等,也許這才叫愛好與投資集於一身!
廣告做得歡,也隻能打折賣
在北京CBD的一家二手奢侈品寄賣店,一個九五成新的基本款LV回收價隻有專賣店價格的一半,非常典型的年度款回收價還不及原價的三成。對比來看,一款村上隆設計的限量款已從1.2萬元炒到3萬元,熊貓圖案的限量款則比原價高出了60%。店主說,有人會一次購買多個大牌的限量款包,等升值後售出,他的店就有四個這樣的簽約供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