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十年修複,傷痕依舊
視野
作者:陳杉 趙乙深
提起阿富汗,人們第一時間能想起的字眼大多都是“戰亂”和“爆炸”。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1992年反蘇聯盟內戰,2001年美國軍隊開進阿富汗,阿富汗塔利班分子如鬼魅般在人群中引爆炸彈……這個山地之國進入人們視野的,仿佛隻有伴隨著隆隆炮火聲的滾滾狼煙。
三十年來,戰爭陰影從未從這片遍布斷壁殘垣的土地上褪去。從一場戰爭到另一場戰爭,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仿佛邁入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沙漠。在這樣一片血腥的沙漠裏,靜靜躺臥著一片綠洲——巴米揚。
位於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是這個戰亂國家最平靜的省份。這個地方為人熟知的並不是恐怖襲擊,而是那座曾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巴米揚大佛。2001年,在塔利班的轟炸下,巴米揚的佛像被毀殆盡,千百年來被戰爭撕裂而僅存的文明記憶也愈發依稀。
2003年,巴米揚山穀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見證巴米揚伊斯蘭化
巴米揚省南北橫亙著兩條山脈——興都庫什山和巴巴山脈。巴巴山脈寓意“父親之山”,終年積雪的高山為這片土地留下水源;而興都庫什山則有“保護”的意思,似乎守護著這塊土地的安寧與平靜。
兩座山脈之間便是巴米揚山穀,山穀中流淌著古麗格河。這條河向北奔流,是當地人的生命之河,巴米揚市政府、機場和唯一的商業街都在山穀中的一處高地傍河而建。人們在河流附近的山上搭起土房,在山間平地和緩坡上開墾農田。
這片山穀中還有一處高地,它被人為地建成粗筍般的樣式。這片高地是喀拉古拉城廢墟遺址。喀拉古拉城興建於公元6世紀,深受波斯前伊斯蘭王朝薩珊王朝的影響,而佛教文化正是在薩珊王朝管轄巴米揚地區時得以保存。
公元1世紀至8世紀,巴米揚山穀曾是佛國的屬地。公元8世紀後,佛教文化在巴米揚地區逐漸衰亡,伊斯蘭教則日益興起。喀拉古拉城存續時間長達數百年,見證了巴米揚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化。
公元12世紀初期,喀拉古拉城已經成為巴米揚地區一座中心城市,但隨著成吉思汗軍隊的到來,這一切都不複存在。公元1221年,蒙古軍隊在攻下這座城堡後實施屠城。這座城堡也因此得名“慘叫之城”。此後一百年間,這裏成了無人居住的鬼域,綿延數世紀的巴米揚文明,隨著城牆的傾塌而崩斷。
如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遣一批德國專家在古城遺址上進行修複。他們小心翼翼地挑選和堆砌著同遺址殘垣色澤相近的土磚,計劃在2015年內完成修複工作。巴米揚省政府將這座古城列為該地區八大景點之一,期望這座古城能再度帶動人們尋索曆史的興趣。
摧毀大佛但抹不去曆史
事實上,慘遭蹂躪的不隻是喀拉古拉城。千百年後,阿富汗塔利班將魔爪伸向了城堡北側山崖裏的巨大佛像和零散山洞,試圖摧毀巴米揚僅存的佛教文明。
巴米揚大佛共有兩座,東側佛像高約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像,西側佛像也約有38米。兩座大佛相距約1公裏,均為在同麵山壁上鑿建,建成時間大約在公元4至6世紀。大佛建成後,當地修行的僧侶開始在附近山壁上鑿洞而居,他們同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客旅們一起,在洞內留下了充滿當年中西文化風情的精美雕塑和壁畫。
1996年,阿富汗塔利班掌握阿富汗政權,但他們並未在第一時間實施炸毀佛像計劃。相反,塔利班領袖奧馬爾宣布,巴米揚大佛是可以為當地帶來旅遊收入的景觀,塔利班政府將對其予以保護。
2001年後風雲突變,塔利班忽然宣布將“銷毀一切異教偶像”,巴米揚大佛首當其衝。這一決定激起國際社會強烈不安,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甚至派出特使同塔利班會談,但仍沒有改變大佛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