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米揚:十年修複,傷痕依舊(2 / 2)

由於大佛像過於高大且工藝夯實,拆毀計劃動用火箭彈和炸藥等多種方式。塔利班強迫當地居民為他們幹掘洞和填埋炸藥的活。毀佛的準備時間長達數周,在這段時間裏,無關民眾被勒令遠離佛像,甚至不準抬頭張望。

雖然當地居民都已信仰伊斯蘭教,但卻不認同塔利班聲稱“銷毀一切異教偶像”的毀佛動機。巴米揚省省長薩拉比女士表示,“塔利班拆毀佛像,是想抹去巴米揚人民的文化和曆史,也是想抹去阿富汗的曆史。但顯然,人民是不會忘記曆史的。”

國際社會幫助保護當地文物

在塔利班的破壞下,巴米揚大佛損毀殆盡,部分碎塊被人偷偷撿走售賣。如今殘留在遺址園區內的都是大塊和零碎的土石,複原工作受到嚴重限製。

阿富汗新聞和文化部官員卡比爾說,自塔利班倒台後,聯合國和阿富汗政府對大佛的修複和保護工作就一直在進行。隨著2003年巴米揚山穀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修複工作也進入新階段。“將大佛恢複成被炸之前的麵貌是不可能的,目前政府能做的就是保護現有遺址,將這段慘痛的經曆作為大佛和阿富汗曆史的一部分保留下去。”

保護工作也包括對洞穴雕塑和壁畫的搶救和轉移。由於過去千百年內遭到數次人為破壞和盜竊,洞穴內的雕塑和壁畫早已所剩無幾,偶爾一處留有殘存的洞穴也被加上鐵柵,禁止遊人入內參觀。

除了聯合國的組織外,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也對當地文物的修繕和保護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其中日本在這裏投入大量資金修繕文物,並發展當地合作項目,在大佛遺址和城郊,都可以看到標有阿富汗和日本雙方政府合作項目的告示牌。

拒絕為塔利班提供庇護

經曆了數次文明摧毀的巴米揚,如今卻是阿富汗最平靜的省份。駐守巴米揚的外國士兵大多來自新西蘭,而已經決定於今年撤出阿富汗的新西蘭,是10年來在阿富汗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少的國家,11人的傷亡數據和2238名美軍陣亡人數形成鮮明對比。究其原因,恐怕在於當地人對塔利班暴力行為的反對。

巴米揚是阿富汗哈紮拉族人的聚集地。哈紮拉族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外形特征同蒙古人相似,在宗教和風俗習慣上同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圖族相去甚遠。由於連年戰爭,族群間矛盾激化,哈紮拉族人和來自普什圖族人的塔利班一直交惡。當塔利班獲得全國政權時,哈紮拉族人的噩夢也隨之開始。

一份提交聯合國人權組織的調查報告顯示,1998年塔利班在阿北部城市馬紮裏沙裏夫屠殺近2000人,其中多數為哈紮拉人;2000年,塔利班在西部法拉省屠殺數百名哈紮拉人;2001年,塔利班武裝分子占領巴米揚省葉岢蘭地區,再次屠殺當地村民達數百人……

當阿富汗新政府建立時,哈紮拉人終於擁有了自主管轄巴米揚地區的權利,他們拒絕為任何塔利班分子提供庇護,而塔利班也元氣大傷,無暇報複。因此,巴米揚的安全得到保證,哈紮拉人享受到了在這個國家裏十分難得的和平與寧靜。

距離巴米揚城70公裏處,坐落著阿富汗唯一的國家公園——班達米爾湖風景區。在崇山峻嶺之間六灣碧藍的湖水錯落相連,同巴米揚地區的天高雲淡相得益彰。這裏沒有圍欄,村民們可以自行出入,踏青野炊。在這裏,無論本地人或是外國人,都可以盡情享受風光,不必擔心遭到襲擊,如同在巴米揚城裏一樣。

巴米揚的慘痛曆史和寧靜現狀形成的強烈反差,猶如銘刻在這個國家心髒的一道美麗疤痕,時刻提醒著世人和解與包容的可貴。(孫曉曉薦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