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中國私企“接管”的老撾特區(1 / 2)

被中國私企“接管”的老撾特區

視野

作者:陶琪

劉光義駕駛著藍色臥鋪大巴又一次駛出雲南磨憨口岸,與刻有國徽的29-1號國界碑擦身而過。沿公路望去,佛塔造型的邊檢大樓就在前方,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金光。

他用洪亮的嗓門提醒乘客:“護照護照!Passport!準備下車辦入境啦!磨丁到了!”

對經常往返中老邊境的中國人而言,磨丁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名。早在1993年,中國和老撾就將磨憨、磨丁分別設為兩國的國家級口岸。中國、老撾和泰國聯合修建的昆曼國際大通道,也從這裏通達東南亞各國。

常年的貿易往來給這座老撾小鎮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隨處可見的漢字,滿格的中國移動通訊信號,音響裏播放著鳳凰傳奇的歌曲,還有使用人民幣的餐館和超市。稍加留意,這裏甚至能聽到湖南或是四川方言。

大巴駛過一棟升起老撾國旗的黃色小樓,這是磨丁經濟開發專區管委會的辦公地。中國商人就在這棟樓中行使著磨丁特區的管理權。

民企成為管理者

作為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十多年來,老撾借鑒中國和越南的經驗,一直在嚐試著通過設計對外經濟特區,邀請有實力的投資者進入開發,改變本國落後的狀況。

“2011年下半年,海誠集團開始接手磨丁開發,最終成了這塊土地的管理者。”海誠集團老撾磨丁經濟開發專區物流貿易公司副總經理康鵬說。根據協議,海誠集團手握磨丁特區21平方公裏90年的租賃期。除了外交權和軍事權,磨丁特區的其他權力,幾乎都交由海誠集團行使。

海誠集團是西雙版納地區的一家地產企業。來自中國的私營企業,掌控著鄰國一座特區城鎮的經營和管理,這對老撾政府和海誠集團而言,都是一次大膽的嚐試。

2012年11月,老撾政府任命海誠集團董事長周昆為磨丁經濟開發專區管委會主席。管委會的其他成員,包括老撾南塔省人大主席、南塔縣公安局局長、老撾財政部副司級官員,以及海誠集團的高管。

“根據老撾總理府政令和雙方簽訂的協議,磨丁開發區內的經濟、建設、稅收等管理以中方許可為準,老方不會插手。”康鵬說,中方主導的開發區管委會在磨丁直接行使政府職能——製定土地、稅收和財政政策,擁有包括第三方人員入境簽證權在內的各項行政權,甚至部分司法權力。

管委會成員大多是中國人,老撾方麵加入主要是配合中方工作,並進行督促審查。管委會沒有固定的會議機製,因為身兼他職,隻有涉及到重大事項需要討論時,管委會成員才會出現在黃色辦公樓裏。

管委會下設治安局等司法機構,協調開發區內的民事糾紛。刑事案件則由老撾公安機關介入處理。至於征稅,由於特區正處於建設招商階段,也尚未開始。

在其他領域,中國商人已經試用了手中的部分權力。他們先後草擬了包括禁止狩獵、環境保護和禁止毒品流通在內的三部法令,在特區內執行。從以管委會的名義起草法令,經老撾總理府批準,到最終正式執行,前後不過15天時間。法令生效後,在特區內的效力優先於老撾的現有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商人和老撾政府簽署的是一份國際合同——雙方委托一家新加坡機構作為第三方協調。一旦雙方合作產生矛盾,在老撾境內無法解決,將直接交由國際協調機構處理,不受所在國法律的製約。

被棄的“黃金城”

磨丁地處老撾南塔省北部,原本是個毗鄰中國的小山村。幾年前原住民被整體搬遷後,目前已有約兩千中國人,其中又以各種工程項目的建築工人居多。少量的老撾人則集中在第三產業。

尚處開發階段的磨丁遠談不上繁華,入夜後,空曠漆黑的街道更讓人覺得荒涼。相對於製定政策、頒布法令等“軟環境”的營造,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成了中國民企接管磨丁後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