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消失的部委(1 / 2)

那些消失的部委

往事

2013年3月10日,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正式公布。

按照方案,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至25個。

自1982年以來,國務院已進行過六次機構改革,

梳理這幾次改革中被撤並掉的部委詳情,

我們能看到在改革陣痛中不斷進步的中國。

石油部,撤了還是“高帥富”

精簡機構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製的革命。

鄧小平要撤掉糧食部和全國供銷總社並非僅因為盧氏縣的風波。中國式計劃經濟對全國的生產生活都進行計劃,結果之一就是不斷產生出各種部門。到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機構增加到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其中機械工業就有7個部。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稱,“機構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講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致官氣十足”,“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1982年1月,鄧小平明確提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製的革命。

隨後,中央和國務院機構改革工作開始進行。國務院所屬部委、直屬機構和辦公機構,由100個裁減至61個,工作人員總編製縮減1/3左右。國務院本身的領導體製也進行了改革,副總理由13人縮減至2人。

糧食部就是在這次機構改革中被撤銷的,其職能整合到商業部,糧食市場逐漸放開。1983、1984年的一號文件讓實行了32年的統購統銷政策逐漸瓦解,到1992年底,全國844個縣(市)放開了糧食價格,糧食市場由此形成。

如今,糧食價格調控的職能由發改委行使,發改委調控價格的方式是打擊遊資炒作,如果最後實在調控不住價格,就會出動政府儲備肉、儲備油等。

1988年,國務院再次改革,目標是弱化專業經濟部門幹預企業經營的職能,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其中體現這一思路的是撤銷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

石油工業部有著光輝的曆史,有著“五位將軍抓石油”的美談。1988年被撤銷後,其政府職能轉移到新的能源部,生產經營職能則被先後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現在,這“三桶油”成為壟斷型央企的一個標杆。

紡織部,這才叫改革

哪個領域發展不好,就把主管部門撤掉。

1992年,十四大提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了適應這一需要,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再一次進行。

在1993年的機構改革中,上一次改革後組建的能源部被撤銷,分為電力部和煤炭部,輕工部、紡織部改為輕工總會、紡織總會,不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

再後來,輕工部和紡織部成為部委改革的一個典範。衣食住行是國之大事,1949年10月,紡織部即成立,後來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之父、老革命家曾山出任首任紡織部長,抗戰名將蔣光鼐則是第二任部長,最後一任部長吳文英創造了從紡織女工到部長的傳奇。

20世紀90年代,紡織業進入困難時期,撤銷紡織部同時也是對紡織業的市場化改革。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提出把虧損嚴重的紡織業壓錠、減員、增效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突破口的構想。當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決定“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分流120萬職工。

紡織部最後一任部長吳文英在紡織部被撤銷的1993年被“分流”到紡織總會。紡織總會為紡織部撤銷後成立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1998年,中國紡織總會改組成國家紡織工業局,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2001年2月,國家紡織工業局被撤銷,成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行業自此進入了由社會中介組織進行服務、協調的行業自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