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7:中國航母元年(1 / 2)

1987:中國航母元年

往事

作者:韓永

1987年2月27日,中央軍委召開常務會議,專題聽取總參謀部關於全軍“七五”期間裝備規劃的彙報。

按照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性,會議對各軍兵種裝備發展的優先順序排了個座次,依次為陸軍、空軍、二炮、海軍。

這是當時中國各軍兵種地位的真實寫照。“打仗主要靠陸軍。”這次會議上,一位軍委領導這樣表態。此外,空軍和二炮也是重點。

海軍呢?“海軍也要上,但放後點。核潛艇不要造新的了,把現有的維護好;航空母艦,這個想法到21世紀再說。”

會議特別提到,對目前的困難局麵要統一認識,不要從本單位、本係統的角度,提出過高要求。

3月下旬,總參謀部一位負責人對航母問題再次表態。他在會見外賓時公開表示,中國不需要、也不準備搞航空母艦。

軍方高層的連續表態,讓劉華清在過去幾年為中國海軍描繪的戰略藍圖,麵臨泡湯的危險。而在這個藍圖中,航母是至關重要的“頂層設計”。

步步推進

劉華清對於航母的表態,有一個逐漸具體化的過程。

他第一次與航母近距離接觸是在1980年5月,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他率團訪美,為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飆訪美打前站。他參觀了小鷹號航母,隨後又隨同耿飆參觀了突擊者號航母。這兩個海上巨無霸的恢弘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他以巨大的震撼。

“這是海上作戰體係的核心”,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1984年1月,海軍第一屆裝備技術會議召開。在提及航母問題時,劉華清說:現在國力不行,要等一段時間,“但航母總是要造的”。

1986年初,在聽取海軍裝備技術部彙報海軍裝備發展15年設想時,他說:航母一事,到2000年總要考慮。與前一次表態相比,這一次給出了時間表。

當年4月和6月,海軍副司令員李景和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分別出訪法國和意大利,目的之一正是考察航母的“造法”。飛行員出身的李景被拉到地中海上的法國福煦號航母上,看了一天演習。他回來後告訴劉華清,這正是中國需要的航母。“4萬多噸,裝載40多架飛機,咱們搞就要搞這個水平的。”後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李景向記者回憶。

1986年8月,在聽取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關於“七五”建設規劃的彙報時,劉華清指示:航母怎樣造法,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造,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這一次,他對航母的表態已經具體到“造法”。

按照他對航母的規劃,“七五”期間應開始論證,“八五”搞預研,2000年要視情況上型號。

“七五”全軍裝備規劃馬上就要定盤子。1987年2月27日的這次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就是為此而舉行。

時不我待。劉華清決定不計個人得失,向總部進言。

“要出的隻是一個航母平台的錢”

1987年3月31日,彙報在海軍機關辦公樓第一會議室舉行,主題是海軍“七五”期間及未來的裝備規劃。

代表總參謀部前來聽取彙報的,是賀龍之子、年輕的總參裝備部部長賀鵬飛。

參加這次彙報的,除劉華清外,還有主管裝備的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和主管海軍航空兵的海軍副司令員李景等人。

劉華清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濃鬱的鄂東口音聽起來有點費神,但清晰的邏輯彌補了這一點。

他首先表示,這次彙報,絕不是對軍委的決定有什麼不同意見,隻是想讓總部了解海軍的真實想法。

他首先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說明航母費效比的問題。因為在當時經濟建設開道、全軍“忍耐”讓路的大背景下,成本問題成為航母麵臨的最大阻力。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基於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大趨勢的判斷,中國的國防建設開始轉型,從多年來“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備狀態,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和平軌道。中國軍隊從此進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10多年的“忍耐期”。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國防開支的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