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7:中國航母元年(2 / 2)

1986年,中國的軍費開支為201億元,比1979年還少21億元。前者占GDP的2.1%,隻及後者的1/3強。如果到國際上買武器,按照當年的外彙牌價,1986年的軍費開支,還買不到1979年的一半。

而在這有限的經費中,海軍在分配占比上又叨陪末座。

同時期美國的軍費分配,卻大不相同。海軍後勤部技術裝備研究所原研究員陳同柱撰文稱,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的軍費分配大體是:海軍31%~35%,空軍30%,陸軍25%。並且,相比陸軍和空軍,海軍軍費的增長速度更快。1975年,美國海軍的軍費為285億美元,到1989年增長到1000億美元。

盡管經費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劉華清認為,這裏頭存在著誤解。

其中之一是:航母是一個龐大的編隊,每一個成員都是燒錢的機器。劉華清解釋說,除航母平台之外的其他航母編隊成員,並不需要新造,而是現成的,隻是此前是分散的,現在用航母把它們“整編”,要出的隻是一個航母平台的錢。

之二是:岸基飛機可以替代航母。劉華清說,即便沒有航母,為了維護海權,也需要造岸基飛機,需要建機場。並且,由於其留空時間短,所需的飛機和相應的機場很多。這兩項成本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有了這麼多的飛機和機場,防禦的觸角又能伸到哪裏?“南沙飛不到,台灣的東部飛不到,那中國的海權維護靠什麼?”

而有了航母,機場就可以大大減少,岸基飛機就可以換成艦載機。艦載機的成本可能比岸基飛機略高,但總的成本並不會增加很多。關鍵是,有了航母,南沙和台灣問題的格局,就會大不相同——解決這兩個問題,也是劉華清發展航母的重要初衷。

劉華清沒有就航母的費效比給出一個具體的數據,但結論不言而喻。他的繼任者、海軍原司令員張連忠說得很清楚:一個核動力航母編隊,可以控製幾百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麵積。“有這麼一個戰鬥群,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他告訴記者。

劉華清最後說,上型號可以推後,但預研不能再等,否則後悔也來不及。

航母連續劇

這次彙報,在賀鵬飛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為幾年之後,他成為主管裝備和科研的海軍副司令員,接手劉華清的未竟之事,埋下了伏筆。

彙報之後,劉華清開始抓緊時間為航母謀篇布局。

1987年4月,他將海軍軍校部長趙國鈞和幹部部長傅渤海招進辦公室,下令在這年秋天開辦一期“飛行員艦長班”。

“飛行員艦長班”於9月上旬在廣州艦艇學院開學,被境外媒體直接解讀為“航母艦長班”。

這年5月和8月,經劉華清批準,由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承辦的“發展航母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以此為標誌,中國航母論證正式全麵展開。

麵對劉華清在海軍導演的、引起軍隊和社會各界熱議和紛爭的這一出航母連續劇,鄧小平似乎什麼話也沒有講,什麼態也沒有表。

但就在當年11月,他親自點將,調劉華清出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他當著兩位軍委副主席的麵,指著劉華清說:“調你到軍委來工作,就是考慮到軍隊要搞現代化,現在全軍熟悉科研裝備的就你了。調你來就是抓裝備,抓現代化!”

1988年,中央軍委首次提出:“要注意空軍、海軍裝備的發展。”

進入90年代,中國各軍種優先發展的順序,由過去的陸軍、空軍、二炮、海軍,變為海軍、空軍、二炮、陸軍。

航母論證工作也隨之全麵展開。1989年1月,國防科工委將“我國航母及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課題,正式列入“重大軟科學研究計劃”,代號“891”。

(源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