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能放心吃嗎?
生活
作者:董峻
前段時間,中國農業部批準發放了三種轉基因大豆的進口安全證書,轉基因話題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反對者和支持者爭論不休,更多人則是陷入了困頓。轉基因技術有什麼好處?有什麼風險?轉基因食品安全嗎?能吃嗎?是否需要大力發展這項技術?
什麼是“轉基因”
討論轉基因技術,要從基因說起。
基因(gene)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的總稱。簡單地說,DNA是一種分子,它負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所有生命體的傳宗接代,而基因就是DNA分子裏負責遺傳功能的那個“芯片”,科學家把它叫做“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它是所有生命繁衍生息的密碼。
目前人類掌握的轉基因技術的基本模式是:把人們希望擁有的某種“好基因”導入並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裏麵。與雜交等傳統育種技術相比,轉基因技術可以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係的限製,打破不同物種間雜交的屏障,拓寬可利用基因的來源。
在農業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抗蟲、抗病、耐除草劑等性狀的轉基因作物,如今的研究重點是如何提高農作物的光合效率、肥料利用效率等。
其實,除了農牧業,轉基因技術也已廣泛應用於醫藥、工業、環保、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這項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包括生產重組疫苗、抑生長素、胰島素、幹擾素、人生長激素等,在工業中的應用則主要包括纖維素的開發利用、新型抗菌素的生產、乳製品發酵等。
爭議持續不斷
轉基因技術雖然應用廣泛,但也引發了諸多質疑。
有反對人士大聲疾呼:轉基因馬鈴薯切片後半天都不變色,種了轉基因玉米的地方老鼠都死絕了,廣西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罪魁禍首也是轉基因玉米……
雖然專家們已指出反對人士舉的這些例子都不是轉基因產品,但這並不能完全打消人們的疑慮: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食用轉基因食品後,食物基因是否會與人體基因結合,導致遺傳變異?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有科學家采取了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來評估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比如,大鼠90天喂養實驗,其實驗時長相當大鼠整個生命周期的1/8;大鼠2年喂養實驗,則是觀察其整個生命周期的慢性毒性實驗。
實驗證明,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不可能改變生物的遺傳特性。轉基因表達的目標物質主要是蛋白質,也就是說,轉入的新基因體現在作物的蛋白質上。所以,隻要這種蛋白質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就和一般食物中的蛋白質一樣,可以被人體消化、吸收,不會在體內累積,也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而出問題。
不過,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2012年9月,英國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刊登了法國卡昂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對200隻實驗鼠和一組對照組實驗鼠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實驗。
結果顯示,喂食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產的NK603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和接觸該公司生產的除草劑的實驗鼠都長出了腫瘤。尤其是雄鼠,出現了肝髒受損,腎和皮膚部位長出腫瘤以及消化係統病變等問題。這一結論在歐洲及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者和反對者進行了激烈的爭辯。
去年12月,歐洲食品安全局作出了最終評估,否定了NK603轉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結論。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法國人認為,轉基因技術雖然能提高作物產量或增強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等,但有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最重要的是知識傳播
對於新技術,人們常常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從蒸汽機、火車,到微波爐、手機基站,再到轉基因技術,均是如此。
其實,由於轉基因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老百姓關心甚至有所疑慮都是正常的。對此,專家認為,在讓公眾認識、理解轉基因技術方麵,相關部門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這場轉基因紛爭中,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辯論和戰鬥,而是春風化雨、日積月累地傳播知識。正如一位專家所言,“你總得告訴大家,轉基因到底是啥東西。”(源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