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精明理財讓你能掙會花(1 / 3)

第6章:精明理財讓你能掙會花

隨著手上的閑錢越來越多,老百姓的投資理財意識也越來越強,想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但理財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陷阱,有時甚至讓一些投資者血本無歸。要想在本金不保、專業不夠、虧損不理、信息不足、風險不說、成本不提這種種陷阱中全身而“賺”,第一步就要學會識別和遠離這些理財陷阱。

開卡,多個提防“不明收費”的心眼。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理財觀念的改變,信用卡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

“一卡在手,走遍全球。”也已經成為現在的一種消費潮流。

這主要是因為刷卡消費方便快捷。您不再需要揣著髒兮兮的紙幣購物,但是錢包卻“縮水不減質”,免去了攜帶大量現金的不便和風險。對於一些愛清潔的女士,小小的塑料卡真是再理想不過了。信用卡給那些預算吃緊的消費者提供了提前消費的可能。如果您看到了一件中意的皮夾克卻沒有足夠的現金,可以用信用卡提前付款,透支消費,等月底工資來了再還上。

此外,免年費,免息還款,購物分期付款,絕對安全……這樣的承諾讓人感覺使用信用卡經濟且安全,刷卡消費也能給人帶來花錢的快感,但如果不小心,就可能遭遇錢財的損失。

有個人就曾申請過一張某銀行的信用卡。當時工作人員承諾第一年免年費,如果第一年刷卡消費滿六次則第二年年費也免。奇怪的是後來竟陸陸續續收到該行不同類型的幾張信用卡,主卡和副卡共有5張之多。她因為覺得不實用就一直沒有開卡。但今年1月,她卻收到了該行寄來的賬單,共需交350元年費。而其致電銀行客服熱線詢問“為何沒有告知客戶辦卡時要附帶其他卡”,回答是:“如果不打電話去注銷,就代表默認需要!”

除了個別銀行外,多數銀行對信用卡都是收取年費的。因為按照銀行規定,隻要信用卡申辦下來,信用卡賬戶就已產生,不管是否激活使用,相應年費就應扣除。

所以,在使用信用卡時應注意:首先,明確所持卡銀行的還款計息方式;二是在信用卡還款之前通過ATM機、電話銀行或網上銀行等查清所欠確切金額;三是提前在信用卡中存入一些現金,做補缺之用,但這些現金是不計息的;四是建立一個與信用卡相匹配的儲蓄賬戶,讓銀行自動劃款,省了每次還款的麻煩。

對於手頭未開通的信用卡一定要盡早注銷,這樣可省去不必要的年費,也能使信用記錄保持良好。當不小心遺失信用卡時,一定要盡快到銀行辦理書麵掛失。當然,還要切記自己信用卡的消費額度。

委托他人理財,多個警惕“暗箱操作”的心眼。

個人理財對投資領域缺乏專業知識,委托給他人是否更省事些?與個人單獨理財相比,專家理財,的確省時省心,風險低收益高。但委托理財有時也會出現暗箱操作、違規操作,使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的現象。所以理財者在委托理財時一定要多長個心眼。

有個叫王某的投資者,她希望將其閑置資金投資到證券市場。由於缺乏專業證券投資知識和經驗,故有找人代理買賣股票的願望。在A營業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王某認識了吳某。由於王某希望被委托方是公司,吳某便申請設立了一家投資谘詢有限公司。為此,A營業部與吳某簽署了一份場地租賃合同,並順利取得工商登記,促使王某最終與該公司達成“委托資金管理”協議。

2001年3月23日和4月12日,王某以其創辦的廣州G和H公司的名義分別與Y公司簽訂金額為1000萬、800萬的《委托資金管理協議》。在王某的要求下,簽約雙方又與A營業部簽訂了A營業部作第三方的《補充協議》。《委托資金管理協議》和《補充協議》約定由G和H公司提供資金,打到Y公司在營業部開設的賬戶上,由Y公司負責操作,投資風險由Y公司承擔,協議期滿由Y公司返還本金及相當於委托資金年息15%的收益。Y公司須提供兩倍於委托資金額的股票賬戶作抵押,A營業部對上述賬戶進行監控,並在Y公司違約時保障G和H公司的本金及利益不受損失。協議期滿後,三方分別進行續約,續期8個月。

協議簽訂後,委托資金馬上到位,但並未按協議要求打入Y公司在A營業部開設的賬戶上,而是保留在G公司的賬戶上。王某通過A營業部客戶經理陳某將其賬戶的交易密碼告訴吳某,由吳某進行操作。Y公司則提供了彭某、黃某兩個市值4000多萬元的賬戶作抵押,並向A營業部出具了《授權委托書》和《證明書》(現已查明屬偽造)。到2001年9、10月份,王某得知1800萬元的委托資金已賬麵虧損近1000萬元,遂要求A營業部按補充協議約定拋售抵押賬戶股票並將相應資金劃入G公司賬戶。至此A營業部才發現,Y公司提供的抵押賬戶根本未經賬戶真實所有人授權,A營業部無法按協議約定動用該賬戶股票及資金來彌補損失。其後不久Y公司法人代表吳某失蹤,王某遂懷疑A營業部與吳某合夥欺詐,但悔之晚矣。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進行投資理財時,投資者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對委托方要多留個心眼。不要做自己不懂的投資,要了解行情及發展動向,做長遠規劃,並預留備用金,以防範可能麵臨的突發事件。

挑委托理財公司,多個提防“空頭承諾”的心眼。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手握閑錢的市民,自然想著“借錢生錢”的好事。眼下社會上理財路子很多,然而如果心存貪念,總想一夜暴富,天上掉下來的就不會是餡餅而是陷阱。

一些“野雞”委托理財公司的宣傳途徑主要是手機短信、小廣告等,他們給出的承諾首先是“保本”,畢竟投資者的第一個心態是保證資金安全,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尋求資金的增值。在“保本”的基礎上,不法委托理財公司的盈利“能力”被吹得天花亂墜,其承諾的資金年收益率從百分之十幾、幾十甚至到幾百,沒有他們不敢報的數字。而盈利能力的浮誇程度,可能恰恰是陷阱深淺的程度。

文小姐是市內一大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工作十幾年下來積蓄頗豐,但因工作緊張,自己無暇打理資產,將大量資金放在銀行裏吃那點薄利又不心甘,因此便根據委托理財廣告考察了幾家谘詢公司,最後一家谘詢公司以12%的高回報率、精英人才管理等口號打動了她,她將自己的近百萬元資金委托給該公司進行理財。雙方也為此簽訂委托理財合同。委托理財後文小姐一直調查該公司的經營情況,然而各種跡象顯示,對方不但未能給自己帶來所承諾的收益,投資反而出現了不小的虧損。原來,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在委托理財關係中,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單方麵承諾最低收益是無效也是不允許的。

“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們不先了解投資領域的相關知識,就把大量資金委托給他人理財,這是很不明智的,商家很可能就利用你缺乏相關知識的弱點,用各種保本承諾和盈利承諾來誘惑你。如果他們把自己公司的盈利“能力”吹得天花亂墜,這時候,你就要多個心眼:這會不會是空頭承諾?

選理財產品,多個識別“文字遊戲”的心眼。

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理財產品類型包括基金、保險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券商理財產品和信托理財產品等。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國債、人民幣固定收益產品雖然保本,但由於利率太低,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的速度,因此對於很多期望收益又擔心風險的普通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產品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總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健,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畢竟不是銀行存款,不見得是穩賺不賠。

現在,很多銀行推出了不少“打新股”等類信托產品,由於運作靈活,業務範圍較廣,這類產品收益一直相對較高。但這類產品也存在一些風險。一是隨著新股認購資金的大幅增加,中簽率可能繼續下降。同時,部分銀行的“打新股”理財產品在說明書中並沒有“保本”字樣,如果新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則有虧損可能。

以一款出自某商業銀行的“非本金保證型”產品“穩得利”為例,該銀行在宣傳該產品時卻采用“保本策略型”做宣傳,這可以說是誤導公眾的行為,因為專業的投資人士也許會猜到所謂“保本策略型”應該隻是一種以保本為目的的資產配置方式,但對於千千萬萬購買這款產品的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對“保本”的理解大多是“保證本金”,因此不排除有投資者把銀行推出的該款理財產品看做另一種定期存款來購買。

一位老太太曾在銀行購買了一種被稱作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保本策略型),預期收益率(年)3.6%-9.8%。看到這裏,大概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購買此產品,不僅本金肯定可以保全,且收益率至少是3.6%。但這位老太太的兒子看了產品說明書後才發現,這種號稱“保本策略”的產品並“不保本”。投資者本金可能受損。

有些銀行愛在理財產品的宣傳單上下工夫,愛玩弄一些“文字遊戲”,所以市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能僅看簡單的宣傳單,而應該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對一些比較含糊的“文字遊戲”千萬不能一帶而過,尤其是最不能承受風險的老年人和退休者更應提高警惕。應仔細詢問銀行工作人員,搞清本金是否保證,實現收益率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關鍵問題。

找經紀人,多個提防被榨取傭金的心眼。

前幾年,證券業競爭日趨激烈,一些新進入市場的券商,紛紛以經紀人來招徠客戶,目前這一現象又在期貨業內重演。

一些券商營業部並不與經紀人簽訂勞動合同,經紀人也基本沒有底薪等,主要收入來源是靠券商返還的傭金。在無序發展的情況下,一些經紀人就打起了歪主意,如向沒經驗的客戶頻頻推薦股票,鼓勵其短線操作,最終客戶受損,但經紀人卻獲得大筆的返傭。

因此,對於經紀人製度,券商也認為是雙刃劍,創立初期可以帶來一定的客戶資源,但經紀人的短期行為,往往導致竭澤而漁。福州一些比較老的營業部往往不敢開展經紀人製度,原因就是有的經紀人的素質比較低。而一些投資者以為資金賬戶在自己手上,錢別人取不走,就大膽將股票賬戶密碼告訴他人,這就給一些經紀人等帶來可乘之機。

2005年,王老伯與所在營業部的經紀人小陳相處不錯,一次偶然機會,王老伯的交易密碼被小陳看到,巧合的是,直到年底,王老伯因為家庭原因沒有到營業部,等他回來之後才發現,自己股票賬戶被人頻繁操作,幾乎是頭天買進,次日賣出,損失了十幾萬元。最後,王老伯找到營業部,營業部負責人卻以該經紀人已經離開為由,拒絕賠償。

投資者在挑選中介機構時千萬不要隻看傭金率多少,還要看其所提供的服務。如果營業部配備經紀人的話,千萬不要將股票賬戶和資金賬戶交給經紀人,小心他從中榨取傭金。經紀人有建議權,但最終操作還要自己來。

購買萬能險,多個“不賺反虧”的心眼。

目前,保險市場掀起一股“萬能險”熱潮。據了解,萬能險確實備受消費者青睞,購買萬能險產品的人也的確不少。不過,萬能險真的能保證你得到萬能收益嗎?

有個姓蘇的女士投資2萬元購買了一份萬能壽險,據介紹,該產品的年收益率能夠達到3.3%。不料,一年下來,賬麵資金隻剩下1.7萬餘元。

一位知情者認為,很多壽險公司都開發了萬能險這類產品,但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卻往往有意無意地把客戶往誤解的路上引。

萬能險存在兩大誤區,首先,萬能險有兩大賬戶:一個是投資賬戶,另一個是風險保障賬戶。而萬能險的最低保證結算利率僅僅針對投資賬戶中的資金收益。由於業務員的“誤導”,不少投保人將已繳納的全部保費作為基礎,以承諾的年收益率來套算最終收益,最終導致實際收益率大大低於其預期。

其次,投保人所繳納的保險費在扣除風險保障賬戶的費用後,仍然不能完全進入投資賬戶,而是還要扣除一筆“初始費用”。

比如,你花10000元購買了一款萬能保險,在你交完保險費後,保險公司要扣除各種費用,在第一次交費時大約會扣掉4000元,剩下的6000元才會被用於投資賬戶進行投資。一年後公布的結算利率為3.2%,那麼實際收益率隻有3.2%x6000/10000=1.92%。相比之下,消費者在銀行的投資賬戶,能拿到全部錢的回報率,例如,把10000元的錢放進銀行,其利率就是這10000元的回報率。

由於業務員閃爍其詞,不少投保人根本就沒有弄清楚萬能險的最低保證結算利率的計算基礎,而是將已繳納的全部保費作為基礎,簡單套算最終收益,最終導致實際收益率大大低於其預期。

其實投資萬能險要等到十年之後,保單價值才基本與投保人投入資金相當,也就是說,萬能險是投越久越合算。

任何產品都有其不足之處,萬能險也並不是“萬能”的,它也可能給你帶來虧損,再說,投資保險與投資其他金融產品不一樣,保險更多的是考慮保障功能,加上目前我國保險公司投資渠道比較單一,因此投資者不能期望過高。在購買萬能險時,也要看清保險條款,不要盲目依賴銷售人員的解釋和產品說明書之外的其他宣傳材料。不妨將保險業務員的各項承諾以附加條款的形式寫上保險單。

投資黃金,多個規避“風險”的心眼。

在國際黃金價格創下24年新高並劇烈波動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如何麵對當前持續升溫的黃金投資熱?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市場上的黃金投資品種日趨多樣:有金條、金幣等實物黃金,黃金賬戶、黃金存折、黃金管理賬戶等紙黃金,甚至還有黃金期貨、黃金期權等等。不過,麵對這樣一個迅速發展並成為熱點的理財市場,投資者更應該擦亮眼睛,當心黃金投資陷阱。

黃金相對於其他投資品種不同,由於其投資單位相對較高,投資底盤也因此相對過大。

針對這個獨特的情況,一些機構紛紛抓住了這個機會,推出“以小博大”的交易方式。所謂“以小博大”就是一種保證金交易的方式。付大概占總金額5%-10%左右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全額的黃金交易。

“個人炒金銀行貸款9成1萬元能炒10萬元”也因此廣泛流傳於炒金市場。雖然“貸款炒金”業務使投資功能放大了10倍,但同時風險也放大了10倍,風險和收益總是相關的。比如,投資者花1.16萬買1000克金條,金條如每克上漲5元,他的毛收益達5000元,收益率超過40%,但金價如每克下跌5元,則會虧5000元,損失也大。

“黃金道”業務就更顯得熱鬧。據稱,該業務的推出是借鑒港方股東20年的國際黃金市場投資經驗,結合國內黃金市場實際情況,推出的金條延遲交收交易。它以倫敦金市的現貨價格為基礎,實行實時人民幣報價。個人投資者可以自早上9:00至次日淩晨1:30通過網絡下單。投資者在短期內根據金價的波動,通過買賣來賺錢,短期收益相當可觀。

業內專家指出,這一模式下,投資者隻需支付10%的擔保金,就可以博取短期內100%的收益,從而降低投資者的炒金成本。但收益總是與風險成正比,“如果每克黃金單價一天下跌了2角,那麼投資者的每盎司黃金也就損失了大概62元。”

另外,進行實物黃金投資似乎更讓人覺得“手裏有貨,心裏不慌”。而如果進行實物黃金投資,還需要根據金價的波動,通過黃金買賣來實現盈利。

目前國內投資黃金,大多都還是作為一種財產儲藏手段,相對而言淡化了風險。而黃金作為人們理財的重要投資渠道,其風險防範也不能忽視。

2004年歲末北京某黃金製品公司黃金價格一度高攀到208元/克,令市場瞠目結舌。之後一些黃金製品公司的興起風起雲湧。紛紛製作各種類型的實物黃金投資品種,並有種種回購承諾。

對此,投資者對於黃金投資有一種盲目的跟風勢態。然而,雖然黃金一直處於一種上升趨勢,而且黃金內在獨有的避險保值功能讓實物黃金收藏有了雙重含義,但投資者應該看到作為黃金投資中回購的風險。

目前黃金價格仍處於上漲通道,黃金市場開放時間也不是很長,可是人們似乎對黃金一直喜愛有加。但投資者應該想到,某一天黃金價格大跌,超過了長久以來收藏實物黃金的投資者心理價位底線,那勢必有一場關於黃金回購的大潮,那麼黃金製品公司的“承諾”則難以承擔巨額的回購兌付資金。

實物黃金的品種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很多,如果沒有一個固定、方便的回購渠道,在急需用錢的時候也可能在變現時受到折價的損失。

一個優秀的黃金投資者是要既經曆高峰又經曆低穀才能成熟起來的,個人在黃金上漲的過程中要警惕黃金投資的風險,把握其總體走勢而不要困惑於短期的波動,並且,一定要有做長線投資的心理準備。因為黃金最大的功能是保值增值,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此外,投資實物黃金時,在一般情況下,應購買知名度、信譽度較高的精煉公司製造的金條,以後在出售時會省去不少費用和手續,甚至是回購變現的信譽也要考慮。一些非正規企業做出的種種回購承諾最好避而遠之。

投資首飾,多個提防“變現”不易的心眼。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黃金實行嚴格管製,直到1982年老百姓才能買上金首飾。這些曆史原因導致中國民間的黃金儲備十分低,人均擁有量僅3.5克,人均消費量隻有0.4克。因此,99%的公眾還沒有黃金投資的意識。中國的黃金投資市場隻是剛剛興起,品種單調匱乏。

現在的中國金市類似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股市,這給一些先知先覺的投資者創造了機會。

“黃金是一種理想的投資工具。它在全世界都可自由流通,安全保值,穩定性高,容易抵押,可以24小時在全球交易。黃金市場也很難出現莊家,是一個真正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

世界經濟已進入通脹時代,黃金規避和轉移風險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世界越不安定,黃金就越值錢。可是普通投資者對國際黃金市場和國內市場變化沒有專業知識,而且國內市場上的黃金產品大都進行了工藝加工,裝飾性強。這樣的黃金製品,溢價高,變現難。

比如,一種叫做“轉運珠”的黃金飾品。這種飾品隻有黃豆粒那麼大,橄欖球形狀、中間鏤空,配上一條紅豔豔的絲線,或穿成手鏈,或繞為戒指,也可掛在手機等物品上,精致耀眼,小巧可愛。從2006年9月份開始,東北一些大中城市“轉運珠”持續熱銷,出現了大街小巷“滿城盡戴黃金珠”的熱鬧景象。幾乎所有的金店、金櫃都人滿為患,有的城市一度脫銷。

“這股熱潮持續時間之長、流行地域之廣、波及人數之多是近十幾年來黃金市場從未有過的”,長春市金銀珠寶行業商會會長、吉林省三星金銀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瑛說。他估計這股“熱”至少要持續到春節前後。

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營業部副總經理閻佳認為,“轉運珠”熱銷與黃金在國際國內市場的走勢是一致的。據了解,2006年上半年,國際市場黃金漲幅達30%到40%,下半年進入調整期,但是仍保持著上漲趨勢。

但是,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從理財角度看,家庭黃金理財不宜投資首飾。比如黃金首飾和一些紀念性金條金幣,售價比黃金原材料高,在金價上漲時想“變現”賺錢卻不太容易。由於難以找到合適的買主,黃金飾品隻能通過典當行、首飾加工修理鋪等渠道變現,在黃金原料價格的基礎上還要扣除“回爐”費。另外,黃金飾品都是經過加工的,商家一般在飾品的款式、工藝上已花費了成本,增加了附加值,純度也不夠高,因此變現損耗較大,保值功能相對減少,是不適宜作為家庭理財的主要投資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