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的改革之路(1 / 3)

蘇聯的改革之路

高端訪談

作者:莊宇

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存在的七十餘年為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相當多可供借鑒的經驗,特別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貫穿了蘇聯數十年的曆史。十月革命前,俄國一度是歐洲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農業成為俄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然而,蘇聯時期農業卻成為了每屆領導人最為頭疼的問題。列寧從一開始忽視農業到逐步正視農業問題,推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奠定了蘇聯農業集體化生產的基本模式,農業的改革帶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形態傾向;赫魯曉夫為應對積貧積弱的農業問題進行了大膽改革,希望通過建立國營農場和改變耕作的方式來解決農業危機,卻適得其反;勃列日涅夫的“停滯”則使得蘇聯農業麵臨更深的危機。農業成為了蘇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每位領導人上台時都會針對農業狀況進行尖銳的批判,但農業改革還是收效甚微,直至蘇聯解體,農業發展依舊落後。為了對這一過程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本刊記者采訪了著名蘇聯史學家、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員聞一先生,請他談一談由列寧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發展中的農業改革問題。

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蘇共領導人逐步正視農業問題

領導文萃:俄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月革命後,在蘇聯如何發展農業,也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但從蘇聯曆史上來看,他們的農業發展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展,您如何看待蘇聯時期農業發展?

聞一:這個問題很複雜。實際上無論是列寧也好,還是布爾什維克黨也好,在十月革命前,他們對俄國社會實際情況都沒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尤其是農村的實際情況。他們所進行的革命宣傳工作,尤其是在農村的革命宣傳工作非常薄弱。眾所周知,當時在俄國農村做工作最多的,也最有影響力的是俄國社會革命黨人。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權頒布了《土地法令》,但實際上,這個法令不是布爾什維克自己的,是借用了社會黨人的土地法令。所以,列寧時期的農業政策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沒能夠準確分析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他們對俄國的農業及農民狀況不是很了解。從列寧本人來講,他從來沒有到過農村,而且布爾什維克黨的許多領導人都沒有在農村做過工作,他們都是在城市裏生活和活動,十月革命前,列寧多數時間在國外,或者被流放,所以布爾什維克黨對於農村的實際情況的了解有限。第二,一個根本原因,這對於蘇俄甚至蘇聯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那就是在馬克思的論著裏很少談論農村問題,馬克思談的是城市和資本主義,認為在未來的社會裏應該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具體怎麼建立這種階級的政權,馬克思主義學說裏並沒有說明。

領導文萃:那麼是否可以說是列寧過高地估計了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聞一:列寧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而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因為馬克思沒講過,如何在農業人口為主體、農業經濟占主體的國家搞社會主義。馬克思所講的社會主義革命是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這是很明確的。所以說在十月革命前後,如果看列寧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很少講馬克思主義和怎樣應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時期列寧的著作中都是發表列寧自己對俄國革命的看法,應該怎麼在俄國推進革命,在俄國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應該怎麼做,等等。因此,應當明確,列寧依靠的不是農民而是工人,十月革命主要依靠的是波羅的海的水兵,所以列寧對農民不是很了解。我想這也是蘇聯從一開始就帶有的一種天生的不足。由於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對農民不了解,對農業不了解,因此,在農業的政策上、在農民的改造上、在社會主義體製下農業國家應該如何前進,都沒有一個較為成熟的方案。十月革命後,列寧主張計算和監督,就是整個國家通過計算和監督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生產也好,分配也好都要進行精密的計算和監督。

因此,在列寧的帶領下布爾什維克政黨奪取政權,並非像我們現在的一些教材如《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及蘇聯官方史學家所說那樣。在沙皇俄國的末期,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十月革命前已經有許多黨派並存。我們所熟知的土地、和平、麵包法令並不是布爾什維克黨人最先提出來的,而是從二月革命以來或者說是二月革命以前,各個政黨都提出這個口號,但最後立憲民主黨人、國家杜馬等等都沒能將這些口號付諸實踐,因此,就看布爾什維克黨能不能成功解決俄國的土地問題和麵包問題,能不能讓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因此,可以說土地、和平、麵包這幾個口號是俄國社會現實的反映,是當時社會整個人民的願望的真實體現。最後隻有布爾什維克黨將幾個法令,特別是《和平法令》成功地實施了,他們和德國人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使得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土地法令》是布爾什維克黨借用了社會革命黨人的主張,在《土地法令》裏有一句話,就是現在土地法令應用社會黨人的主張,但將來怎麼處理土地問題還沒有確定;還有一個麵包問題,實際上就是糧食問題,糧食問題一直沒有法令,其實,沒有出台有關麵包問題法令,麵包是通過“戰時共產主義”來解決的。

十月革命之後,還有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組建軍隊。現在人們認為十月革命是武裝鬥爭,我們的曆史書上一直說是“十月革命走的是武裝鬥爭的道路”,實際上,布爾什維克黨並沒有自己的軍隊,這是十分肯定的。十月革命之前,布爾什維克黨主要是在水兵當中做工作——波羅的海水兵;然後在一些大工廠裏麵組織工人自衛隊,來發動革命。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那麼就要明確十月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政黨所麵臨的問題:一個是布爾什維克政黨對農民、農業問題不了解;另一個是他們沒有軍隊。所以,革命後政權要維持下來,就要建立軍隊。建立軍隊需要糧食,而那個時候蘇俄的糧食又特別緊張,所以,最後列寧提出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實際上並不是一下子就頒布統一完整的政策,而是一項戰時措施的一種綜合。不過,它首先是從糧食問題開始的,就是收集農民手中的餘糧,然而,實際上征集的“餘糧”並不是農民手中真正的餘糧。布爾什維克政黨對農業問題認識的不足這時候也凸顯了出來,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都認為農村、農民手中有很多糧食,糧食之所以收不上去,是因為農民抗拒不交。這個判斷是錯誤的。第一,當時農民手中並沒有糧食;第二,對餘糧概念的定位,布爾什維克政黨所定義的餘糧是農民除生存及再生產以外餘下的糧食,實際操作中卻不是這樣,當時定的餘糧是政府需要多少、國家需要多少,就征集多少,因此征集餘糧變成了征集指定額度的糧食。列寧時期嚴格的計算和監督就是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操作的。這種經濟製度實行下去是不行的,因為它不是發展的經濟製度,相反,這種經濟製度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枯竭和農業的生產力萎縮,因此最後列寧不得不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為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導向是改變布爾什維克黨對農村、農民的看法,不能采取剝奪的方法和極端的措施來解決糧食問題,而必須采取發展生產的辦法及調整階級關係的辦法來解決農村問題。農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所以說從新經濟政策開始,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布爾什維克黨比較正視俄國的現實——農民和農業狀況和農業問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除了有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對俄國農業和農民的固定看法外,還帶有明顯的戰時性質,用軍事方法推行。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出台之前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沒有一個完整的經濟政策,經濟政策是在蘇聯建立之後逐步完善起來的。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說明在經濟政策上開始轉向認真地去看待農業問題,最後由於列寧的早逝,他沒能夠解決農業問題,留下來給斯大林解決。

農業全盤集體化:套用工業化的模式來發展農業

領導文萃:那麼,斯大林的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怎樣的?對農業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聞一:列寧時期蘇聯的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並不是很明確,到了斯大林時期就比較明確,那就是“趕超”。國家的生產要趕超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製度是世界上最優越的製度,它體現在生產和趕超兩個方麵,這裏所說到的趕超,指的是短時間趕超——50年。這個口號最早不是斯大林提出來的,是托洛茨基提出的,當時托洛茨基提出“不要跟在別人後麵爬行”的口號,所以說斯大林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經濟的發展上。斯大林把經濟發展的重心集中在工業的發展上,大力發展重工業,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要迅速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麼主要途徑是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增強國家的軍事工業能力,增強國家的防衛能力。因此,在蘇聯,無論是經濟上的投資也好,還是人力的管理上也好,重點都放在重工業上。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主要發展的就是國防工業甚至更多是軍事工業,不僅是在軍事工廠或國防工廠進行生產,而且民營工廠也是圍繞軍事工業發展生產的。當然,軍事工業的迅猛發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關係也密不可分,發展軍事工業主要為戰爭做準備。對於工業,斯大林要求工業高速發展,稱為“直接工業化”,其特征就是工業的發展不以其他部門的發展為轉移,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都要圍繞工業的發展而發展。這樣一來,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工業和農業的分工,斯大林要求農業也要像重工業那樣高速發展。斯大林急切地希望能夠把原有的俄國農村中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大的農業經濟或者說工廠農業經濟。簡而言之,斯大林希望以直接工業化的方式,用創辦綜合性工廠的方式來處理農業發展問題。因此,斯大林時期農業方麵的政策就稱為“農業全盤集體化”。“直接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就是斯大林經濟建設的兩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