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問題上,斯大林實行的是“貢賦”政策,貢賦就是說農民要向國家、向社會的建設提供資金,農民向國家納貢。無論個人是否自願,都必須要納貢。所以,當時農村的所有賦稅、征收多少糧食都是戰時共產主義那樣,由國家來規定的。在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消滅富農在當時是有一個百分比,這樣一來,每個農村每個地區都要按照這個比例來消滅富農,完成這個比例就要表揚,完不成這個比例,就要受到批評,領導人就要撤職。因此,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大家都要完成“任務”。這是斯大林時期蘇聯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征。
另外,從帝(沙)俄時期開始,俄國的農村就有個傳統,那就是“村社”組織。村社的俄文就是“община”,其核心意思就是“соборность”,即通過全體居民集會的方式來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有問題大家聚到一起來商量,一起來解決。這是俄國農村經濟的一種曆史性的傳統,因此也許可以說斯大林農業集體化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試圖利用這一俄國古老的村社傳統。但是,斯大林在實踐中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經常去俄羅斯,看到過的集體農莊的耕地麵積都很大。我們這裏有人講,俄羅斯的農業應該走中國式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分田到戶的方法,但是對於蘇聯或者俄羅斯的農業來說,分田到戶幾乎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土地是真正的遼闊無邊。在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發展農業還是要依靠大的集體,但這個大集體得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有三點必須保證:第一,必須有大量的機器;第二,必須有足夠的先進技術;第三,還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而上述三點在當時蘇聯並不具備,蘇聯時期的集體農莊隻是把農民組織起來了,而且口號是“集體農莊越大越好”,但集體農莊裏卻沒有農業生產機器,比如說拖拉機,當時這些生產物資都集中在“農業拖拉機站”,因此,農民進行耕種的時候要用到拖拉機,就得到拖拉機站去租,而且拖拉機站是不屬於集體農莊的,是屬於國家的,所以這樣集體農莊的發展就受到了農業機械的掣肘。集體農莊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農業的發展總體來說十分薄弱,糧食緊缺,糧荒不斷,所以斯大林才要親自到西伯利亞去,督促采用強力,甚至暴力手段征集和采購糧食。
總之,蘇聯的農業問題,從列寧到斯大林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換句話說,沒有解決好的表現就是:首先,糧食、農業的發展遠遠不符合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農業的發展和工業的發展相比較嚴重失衡;第三,農民的生存狀態、農村的發展水平和城市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在蘇聯時期城市和鄉村的差距,不是日益縮小而是逐步擴大的,二者發展處於分離狀態。斯大林後期是戰爭時期,打了一場傷筋動骨的衛國戰爭。戰爭一開始,蘇聯工業和農業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就逐漸暴露了出來。衛國戰爭前,蘇聯工業都集中建在西部地區,因此,戰爭開始之後工廠不得不向東部地區緊急搬遷。衛國戰爭期間,集體農莊處於癱瘓狀態,提供給軍隊的糧食有很大部分靠的是農民自留地的生產。當然,蘇聯除集體農莊之外還有國營農場,國營農場與集體農莊所不同的是,國營農場完全按照管理大工廠的辦法來進行農業的管理和生產。
領導文萃:那麼,如何評價戰後斯大林的經濟政策和農業政策?
聞一:蘇聯的官方曆史書都這樣寫:二戰蘇聯的勝利應歸功於建成的國防工業。但對這個問題要兩麵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軍工工廠設計都是兩用的,比如說拖拉機廠,既可以生產拖拉機也可以生產坦克,其實,這裏也暴露了蘇聯經濟本來就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到了戰後蘇共領導層應該發現這個問題,並且進行適當的調整,調整經濟政策,即在經濟當中平衡輕重工業的發展比例,這個比例關係實際上就是不僅僅是強國,還必須要富民,一個國家不富民的話,不可能真正做到強國。在斯大林時期有一個說法,為了國家為了社會老百姓要勒緊褲帶,等國家發展好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斯大林時期犯了一個根本性的戰略失誤,那就是隻是單一強國,讓蘇聯成為世界霸主,這裏麵帶有很明顯的政治色彩,顯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所以必須要強國;而富民可以慢慢來,農民要先勒緊褲帶,等國家發展好了再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之所以沒有在戰後抓住轉變政策的機會,是因為戰爭的勝利導致了領導人誤判。蘇共領導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場艱難的戰爭中蘇聯取得了勝利,那就說明蘇聯戰前製定的政策是正確的,然而實際上這個認識是有所偏差的。因為戰爭勝利的本身,除武器裝備和科技裝備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民心。從曆史上來看,侵略俄羅斯的國家都注定要失敗。拿破侖和希特勒都認為可以速戰速決、輕易打敗俄羅斯:拿破侖的軍隊進入俄羅斯沒有帶冬季裝備,而1812年的這場戰爭持續時間之長超出了拿破侖的預計,由於時間持續久,結果軍隊裏的士兵凍死的、餓死的都有,這場戰爭是天助俄羅斯;希特勒也是這樣,錯誤地判斷使得他最終也失敗了。可以說,民心所向是俄羅斯曆史上反侵略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當然,斯大林的指揮在戰爭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這並非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還是民心。領導層的誤判從而導致強化戰前的政策,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其實,從斯大林時期開始蘇聯領導層就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即人為地體現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要體現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那麼蘇聯經濟永遠是增長的,年增長的比例逐年遞增,今年百分之七,明年百分之八,甚至百分之十幾和幾十。由於要凸顯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就要蘇聯的決策層宣傳誇大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果,一方麵,整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缺點,絕對不能提,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提了之後,民眾就會質疑社會主義製度。因此這些問題和不足經過長時間積累,最終積重難返。經濟上,由於實行國家自上而下的領導的計劃經濟,因此,在蘇聯存在的七十多年間缺少兩個東西:第一,蘇聯人民沒有交換的意識,沒有商品關係的意識,蘇聯解體初期,中國“倒爺”在俄羅斯販賣皮夾克,倒爺要多少錢俄羅斯人就給多少,皮夾克的價格比國內可以翻幾倍,俄羅斯人是不會討價還價的,當然現在有所改變;第二,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下,經濟發展缺少刺激因素。整個斯大林時期,也有刺激因素,但不是物質上的,而是依靠人的覺悟在刺激經濟發展,靠英雄和榜樣,缺少物質刺激。
因此,斯大林留給赫魯曉夫的問題是很多的。經濟建設中很多問題都沒有如實上報,蘇聯幾次經曆大的糧荒、災荒等都被隱瞞下來了,盡管有美國的救援,但是官方從未提及。蘇聯農業問題的解決非常艱巨。赫魯曉夫上台之後所麵臨的不僅是農業的問題,此時的蘇聯在政治方麵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政治高壓持續很多年,戰後在確定經濟發展原則和黨內鬥爭原則的同時,斯大林再次搞起了黨內清洗和社會清洗。因此,斯大林的政治高壓政策嚴重阻礙社會發展,蘇聯的農業的緩慢發展嚴重地阻礙著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建設國營農場、改進耕作方式:蘇聯農業激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