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的改革之路(3 / 3)

領導文萃: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力發展蘇聯農業,但是收效甚微,您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農業政策?

聞一:應該講赫魯曉夫是蘇聯領導人當中第一個發現蘇聯的社會不穩、蘇聯的政治狀況需要進行改變的一個領導人,但是赫魯曉夫這個人有些明顯的特點,第一,文化水平不高;第二,性格比較直率,也有人說是粗魯,赫魯曉夫的性格是有什麼講什麼,所以很多事情他並沒有經過周全的考慮就說了出來。比如說一些領導人都是在房間裏麵運籌帷幄,想想怎麼進行演講,寫好稿子再去演講,赫魯曉夫不是,他是想到什麼講什麼,即使秘書給他準備好稿子了,他也不按照稿子講,他是這麼一個隨興的人。雖然赫魯曉夫的文化水平不高,說話過於直率,但他確實是發現了蘇聯的問題,當然,他本人也曾是烏克蘭農業集體化的主要推行者之一。他發現了問題,因此想要進行改革。赫魯曉夫對蘇聯的改革也是從農業開始的。他並沒有徹底否定斯大林的政策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方針,他認為集體農莊是一個隱患,因此想利用國營農場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隱患。另外,赫魯曉夫認為糧食問題是由於耕地麵積不足、耕地產量不足,所以他開始推行開荒、墾荒政策;並且,由於他到美國訪問後發現美國的農場式農業發展很好,玉米長得很好,所以從美國回來後,赫魯曉夫認為應該在蘇聯推廣玉米種植。推行開荒政策之後,蘇聯的糧食缺乏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和,種植玉米是因為可以利用玉米作物來發展畜牧業,這樣就能夠完成赫魯曉夫1957年5月22日在列寧格勒集會上提出的口號——“在肉類、牛奶和黃油的人均產量方麵趕上美國”。很多人有誤解,認為赫魯曉夫推廣玉米種植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實際上,種植玉米的根本目的在於增加牲畜飼料。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舊有的農業管理體製和農業耕作方法都受到了一次衝擊。由於赫魯曉夫本人並未能夠科學地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規劃,比如開墾荒地,當時開墾的荒地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的北部、西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的西部地區,墾荒開始的一兩年肯定是豐收,因為土壤表層的肥力很充足,但是一兩年過去之後,土地的肥力明顯下降,最後開墾荒地隻能以失敗告終。此外,赫魯曉夫還忽視了俄羅斯自古以來存在的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輪作製,按照這種耕作傳統,一塊土地不能年年進行耕種,要定期休耕,俄羅斯土地遼闊,可用耕地麵積大,進行輪作耕種完全是可行的,而赫魯曉夫為追求糧食產量最終也導致了農業生態被破壞。還有赫魯曉夫解決農業問題策略的指向性是存在偏差的,他的指向一個是農業體製改革,另一個是引進美國的耕作方式,但美國的耕作方式在當時的蘇聯是行不通的,因為美國小農場都實行私有製,並且美國農業機械很發達;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集體所有製,並且農業機械發展相對落後,農業機械化使用程度不高,因此說赫魯曉夫改革策略的指向性與蘇聯現實是存在偏差的。

現在很多人評論說赫魯曉夫完全背叛了社會主義路線和斯大林的路線,這種批判是不公正的。赫魯曉夫並沒有從根本上反對斯大林所製定的社會主義路線,他所反對的是斯大林所進行的“大清洗”這樣的政治高壓政策。經濟問題特別是農業問題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並未得到解決:計劃經濟原則沒有改變,自上而下的指令經濟的原則沒有改變,領導人的意誌沒有改變,換句話說,在整個赫魯曉夫時期,仍然缺少兩樣東西,一個是物質刺激;另一個就是商品交換。

停滯:泡沫式的繁華映襯出

農業發展的滯後

領導文萃: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在利別爾曼《計劃·利潤·獎金》一文影響下,1965年柯西金作了《關於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和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的報告,之後便開始了蘇聯“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的新體製”(簡稱“新經濟體製”)時期。在蘇聯經濟改革中第一次出現了“市場”、“利潤”等蘇聯社會中唯恐避之不及的字眼,但遺憾的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經濟改革又走上了回頭路。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曾嚐試進行改革,但受到了一些阻礙,比如說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否是國際上的各種綜合因素挫敗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決心,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勃列日涅夫轉回保守路線,不知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聞一:我個人不是完全同意這個觀點。應該講,勃列日涅夫這個人,他不是一個改革派,在蘇聯曆史上,他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執政初期,他從反赫魯曉夫之道而行之,到重樹斯大林的形象,進而搞起了“勃列日涅夫的個人崇拜”,蘇聯的曆史車輪又走上了回頭路。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開采,在世界市場上換回了源源不斷的“綠票子”,經濟表麵上像是好轉了,於是“發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盛世宣傳就鋪天蓋地。這種“盛世”掩蓋住了蘇聯發展的一係列深層次的問題。這裏,問題的核心是,這種“盛世”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不是建立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而是靠開采出售石油天然氣換來的“綠票子”支撐的。石油天然氣的開采,這實際上在赫魯曉夫時期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赫魯曉夫還是很有預見性的,一是在秋明油田一帶開采石油天然氣,第二個是發展導彈武器。關於這些,現在蘇聯一些解密檔案中都有記載,可以查到。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業依舊拖國民經濟的後腿,勃列日涅夫本人對於農業改革也未有什麼改革性的建樹。

對於蘇聯在赫魯曉夫之後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就是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導彈武器的研發,這兩個方麵沒有在赫魯曉夫時期顯現出好的結果,比如秋明油田、索爾古特油田,其收益在赫魯曉夫時期還沒有體現。所以我們說領導人也是講機遇的,比如葉利欽,大家都批判他,但客觀地講,葉利欽有些工作也做得很正確,但最後成果沒有在他執政時期體現出來,而到了普京時期就顯現了出來,可以說普京享受了葉利欽時期的部分成果。回到蘇聯的石油天然氣問題上,石油可以出口,因此,勃列日涅夫利用石油去西方換購主要是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尤其那個時期有奧運會在莫斯科召開,蘇共把整個莫斯科布置成為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櫥窗。莫斯科奧運會期間,商店裏的商品種類豐富琳琅滿目,好像歌舞升平一樣,但當時有西方記者看到了問題的核心,西方記者曾報道說石油帶來的美元是在蘇聯身上注射的一針強心劑。由於蘇聯後期大量利用石油換購糧食和生活必需品,所以國家的繁榮景象就取決於國際市場,取決於國際上各個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因此可以說這時的經濟繁榮的景象以及國家宣傳機構所大力宣傳的聲勢是一種掩蓋著經濟發展嚴重問題的虛假景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泡沫經濟。

領導文萃:那麼您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新經濟體製”政策?

聞一:在勃列日涅夫政權有個短暫的時期,主要是柯西金執政時期,柯西金曾經主張搞物質刺激,搞商品關係。但這些最終都未能成型,究其原因,這跟勃列日涅夫本人有直接關係,勃本人並不欣賞物質刺激,他腦袋裏不大喜歡這個東西;第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和阿富汗戰爭所產生的嚴重影響。阿富汗戰爭消耗了蘇聯大量資源,把蘇聯拖得筋疲力竭。戈爾巴喬夫上台之後做了幾件有益的事,一個是恢複和中國的關係,第二個就是結束阿富汗戰爭。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柯西金的改革可謂是曇花一現。勃列日涅夫在位十八年,到了其執政的後期,他變得越來越保守,是典型的“老人統治”。勃列日涅夫充分享受石油換來的美元,在瓦爾代國家領導人休閑之地打獵,生活非常奢侈。有一個故事是關於黑魚子醬的,黑魚子醬價比黃金,而勃列日涅夫的隨從竟然用桶盛魚子醬,用勺子大口吃。勃列日涅夫喜歡打獵,尤其喜歡打野豬,非常危險,每次打獵時他的警衛就四麵包圍野豬,告訴勃列日涅夫說您開槍吧,此時警衛在周圍同時開槍,野豬必死無疑,然後集體奉承說勃列日涅夫槍法如神。所謂的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盛世景象,實際上都是泡沫。因此,安德羅波夫上台後馬上著手改革。勃列日涅夫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像索爾仁尼琴、薩哈羅夫、麥德維傑夫等人都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俄羅斯人都稱為Застой,意為“停滯時期”。勃列日涅夫的盛世景象,泡沫式的繁華加深了蘇聯經濟的危機。因此,可以說任何政權的垮台,都有著內在的核心因素,或者脫離群眾,或者經濟失敗,就蘇聯而言,農業改革的失敗就是整個經濟改革失敗的最核心的問題。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正是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以及民眾的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