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天黑。這首詩作於居輞川期間。詩的前三聯,構成了一幅秋日傍晚雨後山村的鮮明圖畫:雨後空山的黃昏生出了幾分初秋的涼意,皎潔的月光透過鬆林灑落在山野上,清澈的山泉泛著銀光在石間流得更歡;竹林裏響起浣紗歸來的姑娘們的喧聲笑語,蓮塘中荷葉顫動,原來是一葉漁舟穿過。這景象多麼寧靜、優美,而又生意盎然!作者善於從自然景物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片斷,用簡淨的筆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畫,不事藻飾而自然入妙;又善於把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結合起來寫,造成強烈的可感性。這三聯都寫景,但也流露了詩人領受山村佳景的愉悅和對自然的愛戀之情。純乎寫景,無一語言情,卻又充滿感情,這就是王維寫景藝術的一大高超之處。

注釋

〔1〕“竹喧”句:謂傍晚浣紗的姑娘回家,竹林裏傳出她們的喧笑聲。〔2〕“蓮動”句:謂漁舟順流而下,水上的蓮葉搖動。〔3〕“隨意”二句:《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為招致隱士之詞。這裏作者反用其意,言任他春天的花草消歇,秋景仍然很美,王孫公子自可留居山中。

田園樂七首

其三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村西日斜〔1〕。

杏樹壇邊漁父〔2〕,桃花源裏人家〔3〕。

題解

詩題《詩林廣記》作《輞川六言》。詩題下宋蜀本有“六言走筆立成”六字。這組六言絕句組詩,寫於隱居輞川期間,內容是讚美隱士和他們的隱逸生活。本詩是組詩的第三首,表現隱居生活的高雅、閑逸。

注釋

〔1〕策杖:扶杖。〔2〕“杏樹”句:《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司馬彪注:“黑林名也。”),休坐乎杏壇之上(司馬彪注:“澤中高處也。”),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今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有杏壇。乃後人所修。句謂此地有能聽琴的高雅漁父。〔3〕桃花源:見《桃源行》注釋。其四

萋萋芳草春綠〔1〕,落落長鬆夏寒〔2〕。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3〕。題解

本詩首二句表現田園景色之幽美,後二旬寫田園民風的古樸淳厚。這組詩都是多景語,少情語,但通過寫景,也流露了詩人的閑逸、欣悅之情。

注釋

〔1〕萋萋(qī):草盛貌。〔2〕落落:《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呂延濟注:“落落,鬆高貌。”〔3〕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其五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1〕,五柳先生生對門〔2〕。

題解

此詩前二句用筆筒淡,繪景如畫,明董其昌評雲:“‘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非右丞工於畫道,不能得此語。”(《畫禪室隨筆》卷二)後二句同“其三”的後二句一樣,表現隱居田園所相與往返的人,都是高雅脫俗之士,而詩中所寫田園的環境,也如世外桃源一般,這同詩中出現的人物是相適應的。

注釋

〔1〕“一瓢”句: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魯人,孔子的弟子。家貧而好學,孔子屢稱其賢。《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用一個竹器吃飯、一瓢飲用一個瓢喝水,在陋巷,人不蜞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句謂,這裏有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的賢人。〔2〕五柳先生:見《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注〔4〕。這句說,對門就住著像陶淵明那樣的高士。

其六

桃紅複含宿雨〔1〕,柳綠更帶春煙〔2〕。

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題解

此首亦載《皇甫冉集》,題作《閑居》,《全唐詩》重見王維及皇甫冉集中。按,此首王維集諸本皆收錄,《萬首唐人絕句》以為王作,曆來選本、詩話亦多作維詩,且內容、格調又與《田園樂》諸篇相合,故著作權當屬王維。這詩不僅刻畫了令人陶醉的春日山莊美景,那閑逸自在的詩人的自我形象也很鮮明。宋胡仔說:“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輞川春日之勝,此老傲睨閑適於其間也。”(《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九)詩之第三句的安排頗見匠心,導人由未掃落花的家僮,想見其主人的神態、風韻。這組詩都是六言絕句,六言“既乏五言之雋味,又無七言之遠神”(清董文煥《聲調四譜圖說》),曆來作者不多,佳構尤少,而本詩可說是六絕中的極品。宋黃升《玉林詩話》說:“六言絕句,如王摩詰‘桃紅複含夜雨’及王荊公‘楊柳鳴蜩綠暗’二詩,最為警絕,後難繼者。”(《詩人玉屑》卷一九引)

注釋

〔1〕宿雨:昨夜之雨。〔2〕春:《全唐詩》作“朝”。

其七

酌酒會臨泉水〔1〕,抱琴好倚長鬆。

南園露葵朝折〔2〕,東穀黃粱夜春〔3〕。

題解

這首詩表現了田園隱逸生活的恬淡、清雅意趣。

注釋

〔1〕酌酒:斟酒。會:適。〔2〕露葵:見《積雨輞川莊作》注〔6〕〔3〕穀:宋蜀本、靜嘉堂本作“舍”。黃粱:小米的一種。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1〕,況複遠人間〔2〕。

暢以沙際鶴〔3〕,兼之雲外山〔4〕。

澄波澹將夕〔5〕,清月皓方閑〔6〕。

此夜任孤棹〔7〕,夷猶殊未還〔8〕。

題解

據詩中所寫景物及“況複遠人間”之語,此篇似當作於輞川。前陂(bēi):疑指欹湖。陂,池塘。此詩寫泛舟所見景色與詩人的閑逸情致,景情融合為一。本詩頷聯近體對仗用語助字,為詩評家所注意。如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三評(此聯)“雖用助語辭,而無頭巾氣”;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說:“‘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右丞偶爾自佳,後人尊之為法,動用數虛字演句,便成餿餡矣。”按,近體對仗用語助,唐人詩中已不罕見,“宋人更以此出奇製勝”,“然窠臼易成,十數聯以上,即相沿襲”(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76、77頁),故不宜多用、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