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迥:高遠。〔2〕問:《文苑英華》作“寰”。〔3〕暢:舒暢;宋蜀本作“揚”。以:因。〔4〕兼之:加上。外:有“邊畔”義,參見王鏌《詩詞曲語辭例釋》。〔5〕澹:水搖蕩。〔6〕皓(hào):潔白,明亮。閑:閑靜。〔7〕任孤棹(zhào):謂任憑孤舟在水中飄蕩。〔8〕夷猶:猶豫,徘徊。殊:猶。
藍田山石門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1〕。
玩奇不覺遠〔2〕,因以緣源窮〔3〕。
遙愛雲木秀〔4〕,初疑路不同〔5〕。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6〕。
舍舟理輕策〔7〕,果然愜所適〔8〕。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鬆柏〔9〕。
朝梵林未曙〔10〕,夜禪山更寂〔11〕。
道心及牧童〔12〕,世事問樵客〔13〕。
暝宿長林下〔14〕,焚香臥瑤席〔15〕。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曆。
笑謝桃源人,花紅複來覿〔16〕。
題解
藍田山,又名玉山,在陝西藍田縣東南。《長安誌》卷一六:“藍田山,在(藍田)縣東南三十裏。”“灞水之源出藍田穀西。”石門精舍,藍田山佛寺名。詩題《文苑英華》作《藍田山石門精舍二首》,且分前八句為第一首。此詩係作者居輞川時往遊藍田山之作。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王維詩,曾稱引本篇之“落日”二句及“澗芳”二句,據此,知本詩當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前。這首詩寫傍晚泛舟尋幽、偶然到達石門精舍的經過和所見到的景色。其中“落日”二句及“澗芳”二句,受到殷璠稱道;“遙愛”四句,創造出山回路轉別有天地的意境,亦屬佳句。全詩敘事詳贍,繪景細致,有謝(靈運)詩之風,而較謝詩自然,清黃培芳評曰:”擷康樂之英。”(《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上)
注釋
〔1〕漾舟:泛舟。見《文選》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李周翰注。信:聽任。歸風:回風,旋風。見《文選》木華《海賦》李周翰注。〔2〕玩:《全唐詩》作“探”。〔3〕因以:因而。緣:尋。《文選》謝朓《敬亭山詩》:“緣源殊未極,歸徑窗如迷。”劉良注:“緣,尋也。”《唐詩紀事》作“尋”。按,輞水北流入灞水,自輞水乘舟人灞,複溯灞水而上,尋其源頭,即可抵藍田山。〔4〕雲木:參天古木。〔5〕疑:《文苑英華》作“言”。路不同:指沿水而行,不能到達那生長著“雲木”的地方(即石門精舍)。〔6〕“安知”二句:意謂哪知水流曲折,卻意外地與前山(指生長著“雲木”的地方,即石門精舍)相通。〔7〕舍舟:上岸。理:治,加工製作。策:杖。〔8〕愜(qiè)所適:對所到之地感到滿意。適,往。〔9〕蔭鬆柏:謂有鬆柏遮蓋其上。《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鬆柏。”〔10〕朝梵:和尚早晨誦經。〔11〕夜禪:夜晚坐禪。〔12〕道心:即菩提心。菩提乃梵文之音譯,意譯為“覺”“智”等,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舊譯借用《老》、《莊》術語,稱之為“道”。“道心”猶言覺知佛教“真理”之心。此句謂,和尚的道心影響到了牧童。〔13〕“世事”句:謂佛寺與世隔絕,欲知世事,隻有向樵夫打聽。〔14〕暝:夜晚。〔15〕瑤席:形容席子光潤如玉。〔16〕明發:黎明。登曆:登臨遊曆之意。謝:告辭。桃源:見《桃源行》注釋。覿(di):相見。以上四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武陵漁人偶入桃源、離去後又欲前往即迷失道路的故事,說怕再來時迷路,黎明又四處察看一番;行前含笑與這世外桃源裏的人們辭別,約定明年桃花開時再來相見。
山中
荊溪白石出〔1〕,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2〕,空翠濕人衣〔3〕。
題解
此詩不載於王維集諸古本,最早見於明奇字齋本《外編》;《全唐詩》收作《闕題二首》之第一首。宋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見《東坡題跋》卷五)雲:“詩曰:‘藍溪(亦名藍水,源出藍田縣東藍田穀,西北流入灞水)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唐音癸簽》卷三三曰:“坡公嚐戲為摩詰之詩,以摹寫摩詰之畫,編《詩紀》者,認為真摩詰詩,采入集中。世人無識,那可與分辨?”下即引《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之文,且曰:“此活語被人作死看,摩詰增一首好詩,失卻一幅好畫矣。”按,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錄此首,謂之曰“王維摩詰《山中》詩”,今姑從其說,斷此詩為王維所作。又荊溪在藍田,此詩當即作於維居輞川期間。首句寫秋末水淺,山溪中露出白石;次句寫深秋天氣轉寒,尚稀少的紅葉點綴於萬綠叢中。末二句用想象之筆,稱那山路上並沒有雨,自己的衣服原來是被蒼翠欲滴的山間嵐氣沾濕了。在這裏,詩人通過突出主觀心靈的鮮明感受,以描繪出難以摹狀的景象,使人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觸發豐富的藝術聯想。
注釋
〔1〕荊溪:即長水,又名荊穀水,源出藍田縣西北,西北流,經長安縣東南人灞水。《水經注·渭水》:“長水出自杜縣白鹿原,西北流,謂之荊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北入霸(灞)水。”《長安誌》卷一六藍田縣:“荊穀水自白鹿原(在藍田縣西五裏,西北入萬年縣界)東流入萬年縣唐邨界。”此二字《冷齋夜話》作“溪清”(《詩人玉屑》卷一○引《冷齋夜話》則作“荊溪”)。白石出:謂水淺溪中白石露出水麵。〔2〕元:原。〔3〕“空翠”句:形容高山上的嵐氣蒼翠欲滴。謝靈運《過白岸亭》:“空翠難強名,漁釣易為曲。”杜甫《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石苔淩幾杖,空翠撲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