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累:牽累,妨礙。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2〕東溪:嵩山東峰太室山有東溪,見《水經注·潁水》。此處蓋泛指隱居地的溪流(例如輞水)。故籬:猶言故園、故居。〔3〕尚平:即尚長,又作向長,字子平,詩文中多稱作“尚平”或“向平”。《後漢書·逸民列傳》:“向長,字子平,河內朝歌人也。”“隱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嫁娶既畢,敕斷家事勿相關,‘當如我死也’。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競不知所終。”此句意謂,不嫌惡尚平早辦完子女婚嫁之事,出遊名山大川。〔4〕“卻嫌”句:義熙元年(405)八月,陶淵明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蕭統《陶淵明傳》)〔5〕蛩(qióng):蟋蟀。〔6〕薄暮:傍晚。薄,近。〔7〕期:約會。此句謂,空林無人,獨與白雲為伴。

酮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1〕,空知返舊林〔2〕。

鬆風吹解帶〔3〕,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4〕,漁歌入浦深〔5〕。

題解

少府,縣尉別稱。此詩為晚年居輞川時所作。詩中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首聯所說“萬事不關心”,隻是一句表麵的話;第三句接著說“自顧無長策”,可見不是“不關心”,而是覺得關心也無補於世事,無用,所以隻好歸隱,走向“不關心”了。第三聯寫歸隱田園時生活的自在和心情的閑適:解下衣帶,任鬆風吹拂;在林中彈琴,以山月為伴。這兩句既是景語,也是情語,景情二者於此水乳交融。結句“從解帶彈琴宕出遠神”(沈德潛《說詩啐語》卷上),指避開關於“窮通理”的問話,另外描寫一種景象。這種景象似乎同上句的問話無關,實際上則是“以不答答之”(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漁歌入浦深”的回答十分耐人尋味,仿佛表明詩人已悟破“窮通理”,全不以窮通為意;還表明詩人認為歸隱生活充滿樂趣,情願過這種生活。詩歌意味深長而又極其平淡、自然,是“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佳製。

注釋

〔1〕自顧:自念,自視。長策:良策。〔2〕空:隻。〔3〕解帶:古人上朝或見客時需束帶,在家無事時則可解帶。句謂鬆風吹拂著解下的衣帶。〔4〕君:宋蜀本作“若”。窮通:窮困與顯達,得意與失意。〔5〕“漁歌”句:謂我駕船唱著漁歌進入漁浦深處。

題輞川圖

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

宿世謬詞客〔1〕,前身應畫師。

不能舍餘習,偶被世人知〔2〕。

名字本習離,此心還不知〔3〕。

題解

此詩王維集各本皆作《偶然作》其六。按,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曰:“(維)複畫《輞川圖》,山穀鬱盛,雲飛水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嚐自題詩雲:‘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其自負也如此。”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一o《王維》:“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嚐自製詩曰:‘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餘習,偶被時人知。’誠哉是言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五亦雲:“嚐於清源寺壁畫《輞川圖》,岩岫盤鬱,雲飛水動,自製詩曰:‘當世謬詞客……’”據以上記載,此詩當作《題輞川圖》,不應日《偶然作》;《萬首唐人絕句》即采“宿世”四句作一絕,題為《題輞川圖》。又,《輞川圖》既畫於清源寺(即輞川莊,見《積雨輞川莊作》題解。壁,則此首題圖之詩,亦當作於維晚年(據首二句可知)居輞川時。《輞川圖》有明刻石本傳世,現藏於藍田縣文管所。清餘成教評此詩曰:“‘宿世謬詞客……偶被時人知’,四句善於自寫。”(《石園詩話》卷一)這首詩對於我們了解王維的詩畫創作,不無幫助。

注釋

〔1〕宿世:佛教指過去的一世,即前生;《唐詩紀事》作“當代”。謬詞客:妄為詩人。即本來不配當詩人卻當了詩人之意。〔2〕世:《萬首唐人絕句》、《唐詩紀事》俱作“時”。此二句意謂,自己不能舍棄前生遺留之習,繼續寫詩作畫,遂意外地為世人所知。〔3〕習離:趙注本等作“皆是”。心:宋蜀本、靜嘉堂本等作“知”。又此詩韻字用二“知”字,趙殿成說:“疊用二‘知’字,疑誤。”此二句意謂,自己的名字與本身的習性(好寫詩作畫)相離,而自己的心裏卻不明白。指自己既用佛教居士維摩詰之名作為名字(王維字摩詰),本不應去追求詩人、畫家的浮名。崔濮陰兄季重前山興山西去,亦對維門。

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1〕。

悠悠西林下〔2〕,白識門前山。

千裏橫黛色〔3〕,數峰出雲間。

嵯峨對秦國〔4〕,合遝藏荊關〔5〕。

殘雨斜日照,夕嵐飛鳥還g〔6〕。

故人今尚爾,歎息此頹顏〔7〕。

題解

崔濮陽季重,蘇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詩》序曰:“天寶十二載七月辛醜,東平太守扶風蘇源明,觴濮陽太守清河崔公季重、魯郡太守隴西李公蘭……於洄源亭。”知季重天寶十二載(753)為濮陽太守。濮(pú)陽,即唐濮州,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治所在今山東鄄城北。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一說:“觀原注,似此時季重已罷濮陽守而居藍田矣。”按,高說是。既然季重門前之山“亦對維門”,則是時維之居所自然也當在山間;而天寶末維在山間的居所,無疑就是位於藍田的輞川別業。綜上所述,本詩應是天寶十三載或十四載秋維居輞川時所作。前山,即詩中之“門前山”。興,興致,情趣。這首詩寫友人山居的景色和歸隱的生活,“千裏”四句善用大筆勾勒,畫麵寥遠、壯闊,氣勢雄偉。其中前二句寫群山連綿、數峰高聳,具有繪畫的構圖美;且下一“橫”字、一“出”字,使本來不會動的山峰有了動態,形象甚活躍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