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半雨〔3〕,樹杪百重泉〔4〕。
漢女輸植布〔5〕,巴人訟芋田〔6〕。
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賢〔7〕?
題解
梓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舊唐書·地理誌》:“梓州……天寶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複為梓州。”使君,州郡長官之稱。這是一首送友人入蜀為官的詩,首四句寫得很精彩。“萬壑樹參天”,為“起句之極有力、最得勢者”(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山中”一聯,“分頂上二語而一氣赴之(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樹字),尤為龍跳虎臥之筆”(沈德潛《說詩啐語》卷上)。“一半雨”,謂蜀山幽深廣大,晴雨相半,寫出了蜀地山川的特色。“樹杪百重泉”,這畫麵中有遠近層次,富於立體感,是用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所得的印象(中國畫即將高遠處的瀑泉畫在低近處的樹梢上)。這首詩還善於描摹自然音響,那響徹千山的杜鵑啼鳴,聲震層巒的崖巔飛瀑,不但有助於突現蜀地山川的雄奇,也使全詩的景物形象更活躍生動。詩之前四句寫蜀中景物,切友人所往之“地”,五、六句寫與此“地”相聯係的民風民情,而七、八句又直承五、六句而來,所以前後意脈是相貫通的。
注釋
〔1〕參天:高人雲霄。〔2〕杜鵑:見《送楊長史赴果州》注〔7〕。〔3〕半:明十卷本、《全唐詩》等作“夜”。錢謙益說:“蓋送行之詩,言其風土,深山冥晦,晴雨相半,故日‘一半雨’。”(《牧齋初學集》卷八三《跋王右丞集》)〔4〕杪(miǎo):樹枝的細梢。〔5〕漢女: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漢,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蜀稱帝,國號漢。橦(tóng)布:《文選》左思《蜀都賦》:“布有橦華,麺有桄榔。”劉淵林注:“橦華者。樹名檀,其花柔毳(柔毛)可績為布也,出永昌。”按,橦即木棉樹,其種子的表皮長有白色纖維,可織成布。句謂蜀地婦女以檀布輸官(唐行租庸調法,百姓每年需向官府繳納一定數量的布匹或絲織物)。〔6〕巴:古國名,戰國時為秦所滅,於其地置巴郡,轄境在今四川旺蒼、西充、永川、綦江以東地區。芋田:蜀地多植芋,《史記·貨殖列傳》:“吾聞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大芋,其形類蹲鴟),至死不饑。”晉郭義恭《廣誌》:“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句謂蜀人常為芋田之事打官司。〔7〕文翁:西漢人,景帝末為蜀郡太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之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又修起學宮於成都市中……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翻教授,反而進行教育之意。敢不:各本均作“不敢”,趙殿成注:“當是敢不之訛。”今從其說校改。倚:依傍。先賢:指文翁。二句意謂,李到任後,必定追隨文翁,教化蜀民。《唐詩別裁》卷九雲:“結意言時之所急在征戍,而文公治蜀,翻在教授,準之當今,恐不敢倚先賢也。”亦可備一說。
觀獵
風勁角弓鳴〔1〕,將軍獵渭城〔2〕。
草枯鷹眼疾〔3〕,雪盡馬蹄輕〔4〕。
忽過新豐市〔5〕,還歸細柳營〔6〕。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7〕。題解
《樂府詩集》、《萬首唐人絕句》采此詩首四句作一絕,俱題為《戎渾》,《全唐詩》且將其錄入卷五一一張祜集中。按,《樂府詩集》載《戎渾》詩未署作者姓名,《全唐詩》錄入張祜集當係誤收。唐範攄《雲溪友議》卷中《錢塘論》曰:“白公雲:‘張三(張祜)作獵詩(指《觀徐州李司空獵》,載《全唐詩》卷五一○),以較王右丞,予則未敢優劣也。’王維詩曰:‘風勁角弓鳴……。’”明以《觀獵》為王維之詩。唐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亦俱以此詩為王維所作。唐代歌人每截取當時文人之詩而播之曲調,《戎渾》詩即屬這一情況。這首詩通過寫日常的狩獵活動,展現了將軍意氣風發的精神麵貌。起句倒戟而入,極突兀:在北風勁吹的郊野,將軍的角弓發出了一聲聲尖銳的音響。由這一細節描寫,即可使我們想象到將軍那雙控弦的手是何等有力。“草枯”二句描寫了騎獵的情景:草枯時節獵鷹目光更加銳利,發現一隻隻野獸,將軍策馬馳逐,多麼矯健輕捷。接下二句寫獵畢歸營,用自然、平易的語言,真切地表現了將軍獵後的愉快心情。最後二句寫歸營時勒馬回望射獵之處,隻見暮雲無際。此二句“作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施補華《峴傭說詩》),不禁使我們想見將軍那豪興未已、仍陶醉在射獵的快意之中的神態。全篇筆勢健舉,形象飛動,洋溢著一種豪邁之情,沈德潛《說詩啐語》卷上評道:“神完氣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此律詩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