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府僚:州府僚屬。指裴、員二人。枉駕:屈尊來訪。〔2〕家:家中自釀的酒。“家”宋本原作“喜”,據銅活字本、《叢刊》本、《英靈集》等改。〔3〕具雞黍:見《過故人莊》注〔1〕。〔4〕山公:晉山簡,見王維《漢江臨眺》注〔6〕。此喻指裴、員二人。
西山尋辛塄
漾舟尋水便〔1〕,因訪故人居。
落日清川裏,誰言獨羨魚〔2〕。
石潭窺洞徹〔3〕,沙岸曆紆餘〔4〕。
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
款言忘景夕〔5〕,清興屬涼初〔6〕。
回也一瓢飲,賢哉常晏如〔7〕。
題解
西山,見《題明禪師西山蘭若》。辛諤,見《夏日南亭懷辛大》題解。本詩前八句寫乘船訪友途中所見幽美景色和友人住處環境的清雅。詩歌在以上寫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恬淡閑逸之情。九、十句說促膝交談,清興大發,竟忘記日暮,足見兩人友誼之深。末二句借用孔子讚揚顏回的話,表現友人甘願過簡樸生活、安貧樂道的誌趣。宋劉辰翁評此詩說:“言頗簡淡。”(清碧琳瑯館重刊本《孟浩然詩集》)所論不差。
注釋
〔1〕尋水便:尋找水路來往的方便。“尋”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乘”。〔2〕羨魚:見《嶽陽樓》注〔7〕。此句意謂,不獨臨川羨魚,也愛這清江落日的美景。〔3〕洞徹:同洞澈,透明。指潭水清澈見底。〔4〕紆(yū)餘:曲折延伸貌。〔5〕款言:誠摯的言談。景夕:日暮。〔6〕清興:清雅的興致。屬:跟隨,隨著。句謂初涼時節更有清雅之興。〔7〕“回也”二句:回,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謂顏回用一個竹器吃飯,一個瓢喝水,飲食極簡單。晏如,安然貌。《漢書·揚雅傳》:“(雄)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此二句以顏回喻指辛諤。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題解
詩題宋本原作“春晚絕句”,此從銅活字本、《叢刊》本、《文苑英華》等。本詩是孟浩然詩中傳誦最廣的名篇。首句寫春眠醒來,天已大亮。“不覺”二字,將詩人的春眠之酣和鄉居生活的率意自在表現了出來。第二句寫他醒來後聽到處處是鳥啼之聲,以聽覺形象表現春天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可喚起讀者的豐富聯想,詩人的愉悅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了。末二句寫回想昨夜在枕上聽到了風雨聲,不禁發問:花落不知有多少?其中似有幾分關切,幾許惋惜,耐人尋繹。全詩筆墨簡淡,語言淳樸,構思巧妙,韻致悠遠深厚,是孟詩中“淡而遠”的代表作。清黃叔燦評此詩說:“詩到自然,無跡可尋。”(《唐詩箋注》)甚是。
送朱大入秦
遊人五陵去〔1〕,寶劍直千金〔2〕。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3〕。
題解
朱大,名不詳。浩然有《峴山送朱大去非遊巴東》詩,然宋本等“朱大”作“張”;又陶翰有《送朱大出關》詩,不知是否即一人。“大”字宋本原無,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補。秦,關中地區,指長安一帶。詩中朱大前去的五陵,是漢時豪俠少年聚集之地,李白《少年行二首》其二雲:“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朱的往遊五陵,表明他大概也是一個遊俠之士或有任俠之風。詩中說分手時作者解下價值千金的寶劍相贈,這正是俠士之風的一種表現。《新唐書·文藝傳》說孟浩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本詩不就是這種任俠精神的一個體現嗎?全詩寫得充滿豪氣,且語淺意深,富有餘味。
注釋
〔1〕遊人:指朱大。五陵:見王維《燕支行》注〔3〕。〔2〕“寶劍”句:《文選》曹植《名都篇》:“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李善注:“《史記》曰陸賈寶劍直千金。”直,值。〔3〕平生:一生,此生。此句有兩層意思:一指分別時解下寶劍相贈,這寶劍寄托了自己平生的一片任俠心腸;亦指臨別贈劍,表達了自己平生對朋友的一片心意。
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雲去〔1〕,餘望青山歸〔2〕。
雲山從此別〔3〕,淚濕薜蘿衣〔4〕。
題解
之,往。這是一首送友人入京為官的詩。首二句說友人入京為官,飛黃騰達,自己則隻能還歸隱居地,默默無聞。一個“登”,一個“望”,心境迥異。三句“雲山從此別”,“雲”即“青雲”,“山”指“青山”,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登青雲者往往要忘了青山中的故友,而自己呢,也許永遠與仕途青雲無緣,故說“從此別”。末句“淚濕薜蘿衣”,這淚,既為別友而流,也為自己的落拓失意而落。此詩感慨良多,含蘊豐富,值得一讀。
注釋
〔1〕青雲:喻高官顯位。漢揚雄《解嘲》:“當途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2〕青山:泛指隱居之所。〔3〕從:宋本原作“欲”,據銅活字本、《叢刊》本、《唐百家詩選》等改。〔4〕薜蘿衣:以薜荔(又名木蓮,莖蔓生)、女蘿為衣。語本《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王逸注:“被(披)薜荔之衣,以兔絲為帶也。”後指隱士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