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出穀:指自精思觀所在的山穀出來。停午:正午。〔2〕曛(xūn):日沒時的餘光。“日已”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已夕”。〔3〕“但見”句:暗用《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句意。〔4〕暗相失:謂天色昏暗,樵夫的身影已看不見了。〔5〕草蟲:即草螽,俗稱蟈蟈、織布娘。〔6〕衡門:橫木為門,指極簡陋的屋門。〔7〕佇(zhù)立:久立。望: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待”。夫君:以稱友人,指千迥。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1〕,邀我至田家〔2〕。
綠樹村邊合〔3〕,青山郭外斜。
開筵麵場圃〔4〕,把酒話桑麻〔5〕。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6〕。
題解
過,拜訪。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首二句點題,使全詩在一個田家生活的氣氛中展開。三、四句是被古人視為“逸品”的寫景名句,“不但寫出了層次分明的近景和遠景,而且這圍繞著村落的綠樹與斜倚在綠樹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現為一種諧和單純的美。”(林庚《唐詩綜論》第344頁)青山、綠樹、村落構成了一幅令人感到非常親切的農村風景畫,其中充溢著詩人的喜悅之情。五、六句寫賓主麵對場圃飲酒,談桑麻之事,具有濃鬱的農家生活氣息。末二句說下次還要再來,進一步顯現出賓主之間友情的深厚和作客的愉快、田園的樂趣。此詩似即興而發,極樸素自然,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了。但詩歌在自然樸素中卻蘊藏著豐富的情味,不僅刻畫出一個淳樸、和諧、寧靜、美好的田家生活天地,還表現了賓主之間的純真、誠摯情誼。此篇極近於陶淵明,能像陶詩那樣經過千錘百煉而歸於平淡,古人評此詩說:“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跡。”(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三)“不事工巧,極自然者也。”(冒春榮《葚原詩說》卷一)皆甚確。
注釋
〔1〕具:置辦。雞黍:《論語·微子》:“(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後以雞黍指款待客人的飯菜。黍,黃米,性粘。〔2〕田家:農家。〔3〕合:環繞。〔4〕開筵:設酒席。“筵”《唐詩品彙》作“軒”。麵:麵對。場圃:《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毛傳:“春夏為圃,秋冬為場。”鄭箋:“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為場。”場,打穀場。圃,菜園。〔5〕把酒:手持酒杯。話桑麻:閑談桑麻種植等一類農事。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6〕就菊花:前來賞菊。就,接近。古時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酒賞菊之風俗。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1〕。
我家襄水上〔2〕,遙隔楚雲端〔3〕。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4〕。
迷津欲有問〔5〕,平海夕漫漫〔6〕。
題解
江,長江。詩題銅活字本無“江上”二字,《國秀集》作“江上思歸”。玩詩意,當時詩人當流寓於長江下遊一帶,但本詩具體的寫作時問難以確考。詩的首二句寫北風蕭瑟,大雁南飛,落葉紛紛,把最易引發鄉思的時、地和環境氣氛都刻畫出來。三、四句直抒對家鄉的思念,“遙隔楚雲端”,將詩人深感家鄉遙遠、可望而不可即的茫然心情表現了出來。五旬說懷鄉的淚水已流盡;六句寫遙望天際唯見孤舟,這烘托出了詩人客中的孤單,進一步加深了他的鄉思。七句說迷失津渡欲有所問;末句說隻見天色昏暗,江流寬廣,茫無邊際,則欲問津而無由,欲行而不知所往。這句詩兼以寫景,委婉地抒發了人生失意、前途渺茫的悲哀。因此,詩人的思歸之心也就更切了。此詩寫鄉思,層層深入,渾融完整,堪稱佳作。
注釋
〔1〕“木落”二句:鮑照《登黃鶴磯》:“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南,《唐詩紀事》作“初”。〔2〕襄水:漢水流經襄陽的一段,又稱襄水。上: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曲”。〔3〕“遙隔”句:作者的故鄉襄陽古屬楚地,自長江下遊遙望襄陽,地勢較高,故說雲端。〔4〕“孤帆”句:謝胱《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孤,《叢刊》本、《國秀集》等作“歸”。〔5〕迷津:迷失渡口,迷途。參見《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注〔5〕。〔6〕平海:江流平廣如海。漫漫:曠遠無際貌。
裴司士員司戶見尋
府僚能枉駕〔1〕,家醖複新開〔2〕。
落日池上酌,清風鬆下來。
廚人具雞黍〔3〕,稚子摘楊梅。
誰道山公醉〔4〕,猶能騎馬回。題解
司士、司戶:唐州刺史佐吏有司士參軍、司戶參軍各一人,司士掌津梁、舟車等事,司戶掌戶籍等事。裴、員二人時當任襄州(治所在襄陽)司士與司戶。詩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裴司士見訪”,《河嶽英靈集》、《唐詩紀事》同,唯“訪”作“尋”,《又玄集》作“喜裴士曾見尋”,《唐百家詩選》作“裴司功員司士見尋”。本詩寫二客來訪、與之共飲的情景。首二句說客至,己以新開的“家醖”相待。三、四句寫傍晚在池邊鬆下與客人歡飲。清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卷下說:“詩之天然成韻者,如謝康樂之‘遠岩映蘭薄,白日麗江皋’……孟襄陽之‘落日池上酌,清見鬆下來’……之類是也。”五、六補充交代家人置辦食品的情況,以見待客之殷勤。末二句寫客人盡興而返。詩歌再次顯示出孟詩的平淡自然之風。